爱,才是征服世界的终极杀器
导读:人类的愚蠢,莫过于对于理性的过分自信和痴迷。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恰恰全都隐藏在漫长时间凝结而成的生物演化的奥秘之中。 赫伯特·斯宾塞认为:自私是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霍布斯更是对道德嗤之以鼻。然而,生物学与社会学的研究证明,他们全都错的离谱。 自达尔文以降,经过一代代研究者的考察论证,发现人类征服世界的终极杀器,竟是共情和利他的天性,即人性当中善的力量。这既是人类普 世價值观的基础,也是上帝在大自然中预设的法则。往期相关文章: 致命性吸引 生命的法则(之一)生命是什么? 生命的法则(之十)演化与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法则(之十一)演化的世界 爱,才是征服世界的 终极杀器 文 立峰 1、生物进化社会演化 中國人自古就讲究天人合一。而西方人同样愿意观察大自然来寻找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所以,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蜜蜂和蚂蚁都是“?治动物”,而多少研究人类?治的学者,也总执迷于观察蜜蜂和蚂蚁的社会。 号称“当代达尔文”的爱德华·威尔逊,不但对现存所有的?治生物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年代,他干脆开创了一门集生物学与社会学于一身的全新学科——社会生物学。 照片右边老者即被称为“当代达尔文”和“社会生物学之父”的爱德华·威尔逊虽然,主张“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霍布斯非常反对将人类比作动物;但《互助论》的作者、著名的无?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却在达尔文进化论被知识界广泛接受的年前后,引用了前沿的动物学研究成果,论述了包括蜜蜂、蚂蚁,以及其它许多动物所共同秉持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充满了爱和温情的生活模式。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某些自然生物所天然拥有的互助能力,才是它们在残酷的自然竞争中得以存活、并发展壮大的决定因素。 其实,除了蜜蜂蚂蚁等昆虫,许多较高等的动物如狼、狮子、大象,及人类的近亲猿猴、大猩猩、黑猩猩等,都会以不同的形式组成各自的群体,并在种群内部实现了互助、分工和协作,从而获得了远优于单个个体的狩猎捕食和风险防御能力,大大提高了他们各自族群的生存竞争能力。 生于年的俄国学者克鲁泡特金 及他的另一本著作《面包与自油》 而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人应对生存竞争的有力武器,并非体力,也非智力,而是互助的能力。所以,克鲁泡特金将他的书命名为《互助论:一个进化的要素》MutualAid:AFactorofEvolution。 这是个耐人寻味的标题。互助,并非竞争的反义词,而是赢得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因而,互助正是进化的一个要素,并且是一个被达尔文和诸多进化论者所忽视的重要因素——而这,正是《互助论》的核心纲领。 2、恶性竞争 翻译家严复在19世纪末,翻译英国社会学家托马斯·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严复将该书名翻译为《天演论》)[1]一书时,将书中所述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概括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这八个字,也几乎涵盖了进化论的一切要领。即: 生物为达生存繁衍的目的,就必须在大自然这个竞技场里殊死搏斗、强存若亡。右:托马斯·赫胥黎ThomasHuxley~年 英国生物学家有“达尔文的斗牛犬”之称 如果达尔文是对的,而人又是由猿进化而来的,那么同样,只有那些足够野蛮强悍、不惜损人利己的个体,才能在大自然竞争的战场上,赢得生存的机会、并成功延续自己的基因。正如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所描述的“一切人反对一切的战争”。 因此,所有生物的行为模式,都应该是既自私、又好斗的。而那些体型弱小、不善争斗的个体,就注定失败。那么,众暴寡、强凌弱,也将成为普遍真理。 这便是另一位进化论的先驱赫伯特·斯宾塞所强烈主张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而这些来自英国的学者、及其学说,又很快随着严复翻译的《天演论》[1]来到中國,在國人心目中引起了广泛共鸣,令普罗大众在“落后”与“挨打”这两者之间,建立起了强烈的因果联系。 (但是天地良心,哈马斯这几天挨了以色列的打,肯定不是因为落后,而是因为犯贱。) 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时夹带了斯宾塞学说的私货 两者虽同样是进化论的拥趸具体观点却针锋相对 赫胥黎同意人类是进化来的但伦理必不可少 严复显然更赞同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弱肉强食 诚然,竞争,虽然始终是物种演化的基本概念之一,但是达尔文认为,竞争既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也总是发生在同一物种内部。比如: 1、种间竞争的残酷性有目共睹,正如羚羊与豹子之间奔跑速度的比拼,就属于一种你死我活的竞争,有点“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感觉。2、种内竞争也同样司空见惯,比如,孩子从小学起就要争夺名次,成年后加入职场竞争,谈恋爱都想追求稀缺的高富帅或白富美…人的一生当中,无时无刻不在与同胞竞争各种资源,就好像早高峰挤公交车的经历。而种内竞争,有点像是“与人斗其乐无穷”。而越能感觉到“其乐无穷”的人,就越容易陷入一种恶性竞争,而无法自拔。种内竞争无处不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不但擅长虐杀各种动物,而人对人的迫害,才最为凶残,在种内竞争中,堪称教科书级别。比如: 1、我们的祖先智人,就消灭了包括尼安德特人在内的、其他所有种类的原始人类; 2、硝烟弥漫、残酷血腥的一战和二战,分别造成了全球范围内数千万乃至上亿军人平民的死亡,甚至单独一场战役就有数万人惨遭屠戮,创造了地球生物间杀戮效率之最。 3、利他的本质 但是,奇怪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自然世界或人类社会,不但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自私行为,同样随处可见的,还有十分普遍的利他行为,比如: 1、人类社会各个角落,遍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慈善组织、互助团体、非营利组织,很多國家还建立起了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而陌生人之间,不但习惯于在小事上相互帮助,危机时刻,甚至经常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求助他人。 2、自然界中,蜜蜂中的工蜂会为保护同伴毫不犹豫牺牲自己;雄狒狒在遇到天敌时用狂叫声来提醒同伴,而且会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同伴逃离;靠肺呼吸的鲸鱼平时需要按时浮上水面换气,而当幼小或受伤的鲸鱼无力上浮时,周围的同伴就会合力将其带出水面…等等。 类似的人或自然生物的利他行为,十分普遍、不胜枚举,我们会常常看到,人或动物为了谋求他人福利,不惜耗费时间、精力和宝贵资源、甚至冒着极大风险对同伴施以援手。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同伴 显然,利他行为必然会使生物损失额外资源、甚至失去生命,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可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模式下,生物的这种利他特性又是如何被保留下来的呢? 类似问题早就引起了学界广泛而持续的讨论。社会生物学的的创立者爱德华·威尔逊更是对此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1、还是归因于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因为,所有生物个体不过是尘世间的匆匆过客,而长存不朽的只有基因,生物不过是基因的载体;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既非物种,也非群体,而是基因。因而,生物体更倾向于帮助与自己的基因相同或相似的同伴,这就是社会生物学里的亲缘选择理论。在亲缘关系的支配下,动物们通常会对同类以礼相待。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基因库的兴旺,对整个物种同样具有积极意义。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人和动物普遍具有的母爱或家庭成员间的互助;动物们更愿意帮助外貌相像的个体,即便猛兽也对同类更为温和;而人类社会“帮亲不帮理”,其实是相似基因的自私本性。年,英国演化生物学家威廉·汉弥尔顿甚至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达“亲缘选择”的内部逻辑,Rbc[2]。但是,这个理论却无法解释没有亲缘关系的生物之间的利他行为。2、后来,美國演化生物学家罗伯特·特里弗斯,提出了互惠利他理论,用以解释非亲属之间的利他行为。即个体宁愿付出资源、承担风险帮助别人,是为了下次能得到相应回报,这只是一种间接的利己行为而已。爱德华·威尔逊理查德·道金斯也许,要解释生物之间的利他行为,无论用亲缘选择论、互惠利他论、自私基因论,看似都很有道理。而美国演化生物学家戴维·威尔逊在著作《利他之心》里,提出了更为独特的多层选择理论,即无论是自私,还是利他,都是被基因决定的不同特征,而但这些不同特性,同样会影响生物演化的方向: 1、在同一群体之内,也许自私能胜过利他。因为,自私个体总能获得比其它个体更多的收益;2、但是在不同群体之间,利他却能胜过自私。因为,利他者会让他所在的族群获得更多收益,加强整个群体的生存繁衍能力,从而放大生物的总体收益。而利他个体,也能在整体利益提升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利益。所以,在群居的世界里,利他虽然会使个体的短期利益受损,但却有利于族群的长期收益;从长期来看,利他个体同样能够从中受益。因而损人利己,其实是一种短视和狭隘的行为。3、而且,即便在同一群体内部,只要进行的是重复多次博弈,利他个体就一定更受欢迎,并因此而得到更多合作或交配的机会,即便在群体内部,也完全可能胜过自私的个体。至于做好事吃亏的囚徒困境,往往发生在单次博弈的情境。所以,对于社会性生物而言,利他与合作,才是更加理性和聪明的选择。爱德华·威尔逊是位妥妥的蚂蚁专家他对各类蚂蚁都做了迄今为止最深入的研究虽然,在克鲁泡特金写作《互助论》的时代,尚不具备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支持,他却已经采用科学实验、严密观测了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治动物的蜜蜂和蚂蚁,发现在这些群居生物组成的社会里,只有互助、而完全没有竞争。 就拿最弱小的蚂蚁来说,只要稍稍观察,你就不难发现,蚂蚁的自我保护能力及其缺乏。比如: 1、蚂蚁没有保护色,很容易被天敌发现; 2、它没有坚硬的铠甲来保护自己; 3、它几乎没有攻击力,无法对其它生命造成任何伤害。 因而,在残酷的自然竞争里,蚂蚁实在是没有幸存的理由。 不知道啥叫自私的蚂蚁 没错,当一只单独的蚂蚁离开蚁群,它肯定无法存活。只有将分工不同的一窝蚂蚁凑成一个整体,它们才能够相互合作、各司其职,表现出强大的生存能力。所以,有生物学家将蚂蚁这样的利他生物称为超个体生物。 显然,正是这些生物的利他行为,让蚂蚁这样微不足道的小小生命,在地球生物的残酷竞争中,竟存在了万年[3]、至今生生不息。简而言之,正是这些群居生物的利他行为,成为了它们征服世界的终极杀器。 康乃爾大學昆蟲學家希利ThomasSeeley所著《蜜蜂的民主》 右边是希利研究蜜蜂时给它們做的標記 然而,除了蚂蚁蜜蜂,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其实,古人早就对类似问题做过思考,比如《荀子》中有一段话: 水火有气而无生, 草木有生而无知(音“智”), 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 故最为天下贵也。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 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意思是:水火有形但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但不思考,禽兽能思考但没有义,只有人全部具备,所以人才是天下最尊贵的。 但是人若论力气,比不上牛;若论速度,比不上马。而牛马却都被人驱使,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群能够形成组织,牛马却不行。 荀子这话如果用进化论加以理解,那么核心的意思便是: 人的组织能力,是赢得生存竞争的关键。单个的人十分弱小,独居的人难以存活,但人组织群体的能力,却是所有生物中最为强大的,所以才能聚沙成塔,依靠合力而攀登到食物链的顶端。 所以,无论蚂蚁也好,人类也好,如果说什么是应对生存竞争的最有力的武器?那么,多年前的荀子、以及多年前的克鲁泡特金,恐怕全都会给出一致的答案:群体协作能力。说到底,就是人的利他本能。 还是以蚂蚁为例,正是因它们出色的群体协作能力,尽管单个蚂蚁脆弱不堪,但成群的蚂蚁却使许多强壮的昆虫望而生畏。蚂蚁专家佛勒尔曾试着把一口袋蚂蚁倒在草地上,然后他看见了惊人的景象: 蟋蟀有多远逃多远,听任蚂蚁抢占它们丢下的洞穴;蜘蛛和甲虫连刚刚到手的猎物都抛下不管,自顾自地逃命去了;就连黄蜂的巢都被蚂蚁完全占领。尽管有许多蚂蚁在恶战中牺牲,但蚁群却毫无悬念地赢得了胜利。 利他行为看似不合情理,但群体协作的力量却显而易见,它能使弱者面对强者时毫无畏惧。利他行为减少了人类或动物之间的恶性竞争,让伤害程度更低、效率更高的良性竞争成为人和生物演化的主要动力。 如果“物竞天择”,强调的是生物个体间的相互竞争,那么利他的基因,则拥有更大的群体优势——它有着促使种群整体更加强大的力量,从而毫无悬念、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 爱德华·威尔逊生物学研究的野心不在于生物本身 而是改变人类的自我概念 因而,动物的进化,不仅仅是生物个体结构的进化,而且也包括了它们社会行为模式的进化。因此,动物的社会行为模式,同样是经过了千百万年,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在遗传变异的过程中演化而来的。在爱德华·威尔逊看来,亲缘关系和利他主义,正是社会生物学的两大基石。 如果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在人类文明进化的线索上,地理上宽阔平整、东西互通的欧亚大陆,彻底战胜了形态狭长、南北隔绝的美洲大陆,按部就班地进化出了人类现代的主流文明。由此可见,人类社会得以发展进步的唯一途径,正是建立在利他基础上的沟通、交流、分工协作。 4、人的道德的基础 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写了本大名鼎鼎的《国富论》,但是他更为看重的作品,却是早期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提出: 人类有一种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gsiduna.com/ydsdls/9696.html
- 上一篇文章: 西方10个顶级的教育思想竟然是这个观点
- 下一篇文章: 人力资源总监梁满升流程管理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