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卫东刘璐ldquo同情rd
按:这篇文章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年第7期。原文题目为“基于亚当斯密‘合宜性’理论的人类个体行为模型”。 摘要: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清楚地给出了一个关于个体行为理论的模型,这个理论模型解释了像人这样自利自爱的生物如何在遵守合宜性和满足自我激情之间做权衡,从而成功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使得一个公序良俗的社会得以持存。斯密笔下的人,是在合宜性约束下进行自我关照的个体,这一人性假定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是一脉相承的。同一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差异、同一情境中不同个体之间的行为差距、不同社会之间文明程度的差别,取决于对何种行为合宜之理解不同,以及对合宜性的在意程度有差异。以斯密合宜性理论为基础而构建的行为理论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理论可以很好地统合既有研究中的大量证据和思路,为我们把握人类决策的情感面以及基于此而生成的社会经济秩序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范式。该模型为改进现代主流经济学理性人模型的内在缺陷提供了新的有益尝试。 一、导言 一直以来,学术界尤其是经济学界一般都把亚当?斯密作为“理性人”这一经济学人性假设的始作俑者。几乎所有人都把斯密在《国富论》中所采用的分析起点当作是他全部理论的起点。基于理性人假设发展起来的理论大厦,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解释并预测现代经济生活、设计现代经济制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因为数学这种精确、高度形式化和一般化的语言体系的使用,经济学工作者变得更容易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展开对话,经济学也因此成为了诺贝尔奖中唯一列入的社会科学,变得更“科学”。虽然斯密通过创立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而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但是他可能会因为现时代普遍存在的对其思想的曲解而深感沮丧,因为这种极度的抽象与精确是以真实性的丧失和理论内容的空洞化趋向作为代价的。 如果人并非如主流经济学家所假设的那般是完全意义上的理性自利人,或者至少不是每时每刻所有人都是,那么抽象的结果就会使得理论在捕捉并预测真实人类行为和复杂社会联系过程中显得贫乏无力,进而导致在制度设计上出现巨大偏差;如果人作为一种生存在社会意义与价值之中的动物,追求的并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生存和发展,那么抽象掉价值感和伦理生活内容的理论,很可能会使理解人与社会的关键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以纯粹的理性经济人为假定推演出来的理论体系很可能导致以此为基础而设计出的制度成为制造恶棍的装置。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包括一些杰出的经济学家均开始反思经济学未来应该走向何方,并试图突破主流经济学的一些根本假设,从理论上对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做出变革(如Simon,;Rabin,;Binmore,;FehrandSchmidt,;Gintis,等)。所有这些努力极大地增进了我们对人类行为以及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解。然而,这一系列的努力仍然不能令我们感到满意。首先,这些努力大都仍然是在主流的框架内展开,进行着拉卡托斯意义上的小修小补,很少对于主流的理论内核发起冲击;即使那些试图修改主流内核的理论范式,其成果也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因为替代性范式中存在的缺陷甚至比传统的范式还多。比如,由于加进了很多其他的因素,理论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即使有时因此而增强了解释力,但作为科学理论应该有的简洁、优美和精准,以及易于掌握和应用的特点则日益丧失。这也是为什么形形色色的理论创新出现以后,大多数经济学家在运用经济学基本思维方式和理论范式进行研究时,仍然依然故我,不肯放弃旧有范式的根本缘故之所在。 因此,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寻求新的关于人性的核心理论假设,这个假设必须符合真实性和理论有效性两个方面的要求。而要做到这一点,有必要进行思想史上的正本清源。 要打破“理性人”假设的统治地位要求我们回归该假设的源头,应该对斯密的思想进行进一步的挖掘。笔者认为,在斯密的全部思想中,被忽视掉的或者至少是被人们错置的是《道德情操论》中有关人类决策和行为机制的全面理解,以及这些观点对理解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国富论》的重要性。我们发现,重建社会理论核心假设的密码依然深深地隐藏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一书中。 《道德情操论》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有关个人行为决策的思想,此书的主要内容绝不是单纯讨论伦理学意义上的高尚美德,而是基于合宜性与德性,解释社会得以持存的背后的自发秩序。亚当·斯密在这本书中要解答的主题首先是:在放弃上帝及神权观念的支撑以后,“社会何以可能?”然后才是“社会何以更好?”。笔者较早就指出,秩序论才是斯密伦理学的核心,美德论只是斯密伦理学的一个归宿。在这个层面上讲,按照ColinF.Camerer,GeorgeLoewenstein和MatthewRabin()的定义,斯密确实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行为经济学家。 本着这一理解,本文将对《道德情操论》做进一步的文本解读,集中对斯密关于行为决策的思想进行专门研究,梳理斯密个体行为决策理论背后的逻辑和内涵,进而对斯密的人性理论进行重新定位。旨在为新的个体行为的理论模型提供思想基础。同时,这个工作将有效地消除《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两者所呈现出来的差异。 二、谁是核心:“同情心”还是“合宜性”? 斯密生前一共出版了两部著作,《道德情操论》(TMS)和《国富论》(WN)。一般认为,在TMS中斯密基于“同情”概念描绘的社会个体,在同情到别人的快乐时会感到快乐和满足,他们享受他人的快乐不是出于其它任何目的,纯粹是为他人的快乐而感到快乐,为他人的满足而感到满足;相反,在WN中,斯密以自利(self-interest)或者说是自爱(self-love)作为核心概念,描绘了商业社会中自我中心主义的社会个体,他们不会被任何基于别人快乐的愉悦或仁慈所驱使,仅仅只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gsiduna.com/ydsdls/967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个利他主义社会礼让带来的混乱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