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利他主义社会:

礼让带来的混乱

文丨丹?桑切斯(DanSanchez)

译:禅心云起;来源:奥派经济学

有人鄙视安·兰德,因为她倡导“自私”,痛斥利他主义。抱以“斯文的眼光”,自利倾向反社会,而利他主义则是有益于社会的理想。

但是,至少从极端角度看,实际上利他主义才是反社会的。在解释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哲学时,威尔·杜兰特在《哲学的故事》中就这一点写道:

如果人人都考虑别人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就会带来礼数和谦让的混乱......这是强有力的观点。利他主义一头碰上哈耶克所说的“知识问题”这堵不可逾越之墙。对个人而言,没人比他本人更了解自己的偏好。在一个完全利他主义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要笨拙而费尽心思地猜测其他人的偏好,而非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他不必劳心猜测的这一套偏好:他自己的偏好。此外,每个无私者无法得到他们利他主义对象的任何指导,因为这些受益人,也是利他主义的,所以没兴趣增进自己的满足感。正如哈利·布朗《在尚未自由的世界中发现自由》中所写:

让我们先看看为他人而活的理想。常言道,如果人人都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就会有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但果真如此吗?

倘若不知何故,人人放弃自己的幸福,结果又会怎样?从这一观点推导逻辑结论,看看会得出什么。为使之形象化,假设一个大红橡胶球象征着幸福。我手中有球——这意味着我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但是,由于我摆脱了自私,我飞快地把球传递给你。为了你,我放弃了我的幸福。

那你会怎么做?既然你也不再自私,你也不会把球留在手上;你会很快把它传给隔壁邻居。但他也不想自私,所以他把球传给妻子;而妻子又同样传给她的孩子。

孩子们受到教导,要有无私美德,所以把球传给朋友;朋友们又把球传给了父母;父母又传给邻居,来回传个不停。

此时此刻,我认为我们可以停止比喻。我要问:所有这些努力到底实现了什么?谁能从这些纯粹无私的展示中得到改善?

如果人人这么做,世界如何变得更美好?我们为谁而无私?若要使之具有意义,一个得到、接受和享受我们无私益处的自私者就必不可少。而这个自私者(我们慷慨大方的对象)生活水准要低于我们。

举个实际例子,父母为孩子‘牺牲’自己,而这个孩子接着又要为自己的孩子牺牲自己,往复无穷,那这到底达成了什么?无私这个概念,就像是一个毫无成效的旋转木马。又如同接力赛,礼物不断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手中,没人因此增进自身的利益。

也许大多数人从未想过,从无私这个概念会得出这样的逻辑结论。他们倘若如此推理,就极可能重新考虑他们对于一个无私世界的诉求。

一边是“礼让带来的混乱”和“毫无成效的旋转木马”,另一边是基于自身利益的社会,两相比较,就显示出后者的效率、合作和友好。在这样一个社会里面,人们依然彼此服务,因为他们认识到这样做符合自身的最大利益。而这样的服务往往灵巧而富有效率,相形之下,不那么愚笨和白费气力,不仅因为它由自利心的强大动力驱动,还由于它借助于自我利益的表达(市场需求、市场价格、请求回报等等)来获得指引和知识。亚当·斯密在其撰写的两本巨著中,发表过看似矛盾的观点,在《国富论》中,斯密认为人在市场中的本性是“利己”的,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认为在社会中人的本性是“利他”的。多年后的今天,再读斯密作品,不仅丝毫不过时,反而非常紧迫。因为只要我们生活在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就必须理解市场的逻辑,理解“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的关系。难怪有人评价亚当·斯密:“他的书不是为图书馆而写作的书,反而造就了今天人类的整个生活环境。”为此,新少数派特诚意推荐“读懂亚当·斯密”(3本)套装:《国富论》+《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传》,众所周知,市面上亚当·斯密的作品版本众多,翻译、装帧等良莠不齐,先知书店从中精选出翻译精准、装帧考究,极具收藏价值的版本。您可识图扫码,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自私与利他:市场经济是否缺德?|薛兆丰

人如果都不自私,那么社会就无法存活

朱海就:“精致利己”是经济学无知的体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gsiduna.com/ydsdls/9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