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花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有一年,我跟着一个旅行团去英国,团里都是记者同行,但旅游安排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其中一站要去湖区,就是旅游广告里经常听到的温德米尔湖。车到湖边,大家闲逛,码头上有游船,岸边有几个纪念品商店,卖彼得兔之类的毛绒玩具,我感觉跟到了北海公园差不多。我知道湖区有80多平方英里,其中有多座山峰,最古老的岩石来自奥陶纪,距今五亿多年,还有冰斗湖,大多位于山谷谷底,夏天的时候湖水也冰凉刺骨。但是我没机会看到。那天晚饭,就是在湖边的一个餐厅,能俯看温德米尔湖,饭菜当然不怎么好吃,我就用更多的时间凝视湖水,并努力的沉思。为什么呢?因为在英国文人看来,如果你到了湖区,不凝视,不冥想,那你就不配欣赏眼前的风景。

年代,英国大建铁路,大批工人可以从中部城镇乘火车抵达湖区。诗人华兹华斯颇为不满,他和柯勒律治都是所谓“湖畔派”诗人,这些美丽的湖水,是属于诗人的,居然被工人给看了,他们就不乐意。年,罗斯金,就是那个写《建筑的七盏明灯》的作家,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们铁路公司为工人酗酒的费用大惊失色,除了震惊,你们就不能教教他们从一年的工资中存下足够的钱,去租辆马车游玩一天,带上太太和小宝宝,驾车20英里,就到了令人愉快的野外,随处停车,在绿草如茵的堤岸上打开野餐篮子?如果他们觉得此处无景可赏,到了别的地方他们也找不到可赏之景;你们铁路公司就知道在格拉斯米尔湖边开设酒馆和九柱游戏场,工人很快就在这些地方留下一堆垃圾。岸边到处是破碎的啤酒瓶。他们的心灵并没有因面对湖区美景冥思而有所改善。

罗斯金先生的画像

格拉斯米尔湖就是华兹华斯住的地方,也是华兹华斯死后埋的地方,他在湖边写下了著名诗篇“我像云一样独自漫游”等等,这个格拉斯米尔湖长米,宽米,面积并不大。工人阶级的酒馆开到那里,打扰了诗人的安眠。我们那次旅行并没有去打扰华兹华斯,我们计划去打扰莎士比亚,去斯特拉福镇的莎翁故居看看。这也是英国旅游团的必经之路,先去比斯特购物村买东西,然后去看莎士比亚。结果,我们在比斯特购物村逗留的时间太长了,大家拼命买东西,大包小包的往车运,买了一趟又一趟,导游宣布,我们不去看莎士比亚了,就在这里买一下午吧!虽然我在湖区的时候,竭力回想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诗句,以向英国知识分子证明,我还是有资格到湖区旅行的,但我在比斯特也买了好几件衬衫,非常惭愧的认识到,我没资格去打扰莎士比亚了。

罗斯金说,英国风景是对美好往昔那种本地的、神圣的、慢节奏的沉积的纪念,风景只能被高雅之士欣赏,而且要通过音乐、文学和绘画才能欣赏。一个孩子,出生在有教养的种族,对美具有内在的直觉,而这种直觉源于他出生前几百年间反复实践的艺术。你看看,出门旅游,还得懂点儿文学绘画和音乐。不过,真有些牧师听从了罗斯金的建议,给工人讲华兹华斯,讲路边的野花,带着工人们一起徒步旅行。

有一个美国作家,叫梭罗。后世的人评价他,说他教会了美国人如何看风景。梭罗最出名的一本书叫《瓦尔登湖》,他的家乡康科德镇,离波士顿不远,镇子外面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池塘叫瓦尔登湖。年3月,梭罗拿着一把斧子走进湖边的森林,砍下几棵树,在湖边盖了一个小房子,房子是10英尺乘15英尺,不到15平米。他在这房子里住了两年,后来写出了《瓦尔登湖》。后世的人总觉得梭罗是个隐士,在屋外种点儿土豆、菜豆,饿了就在湖里抓两条鱼吃,还吃过土拨鼠,他不买衣服,更没有别的什么消费。实际上,梭罗的隐居生活只有两年零两个月,他非常喜欢旅行,他所出版的著作大多是游记体,《缅因森林》《远足》《科德角》,听名字就知道是出门转悠去了。不过,梭罗经常做的还是以康科德镇为中心的徒步,在午后,带着笔记本、铅笔、显微镜、望远镜,带一把折刀,一本植物学的参考书,出门散步,午后远行最多也就能走出去10英里。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湖边独居,营养不良所致,梭罗做过一次手术,把牙都拔了,安上一口的假牙,他说打麻醉药的感觉真好,想是穿行到了一个广阔天地一样。这说明,梭罗在森林中每天散步三四个小时,能分泌多巴胺。有一年,我坚持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跑步,的确有时候能有那种注射麻醉剂一样的感觉,跑步一年,看到植物在四季的变化,还会增加一点儿植物学的兴趣。

离开家乡,梭罗会坐火车、坐船,他去过加拿大、明尼苏达州,去过纽约、科德角和缅因州,都不是特别远。梭罗不是一个探险家,和他同时代的作家麦尔维尔在海上当了四年水手,达尔文完成了环球考察,写出了考察报告,洪堡也写出了伟大的地理著作。梭罗也不是一个博物学家,他记录了大量自然笔记,一直想写一本博物学著作,但到死也没写出来。由此可见,即便做到科学的观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梭罗活了45岁,一辈子没有出过海,他记录了发生在科德角的两次海难,科德角现在是旅游胜地,当年有很多小渔村,梭罗和当地人聊天,知道养蚝的人如何维持自己的生计,他还看到了捕杀黑鲸的场面,捕鲸船把黑鲸往海岸上赶,沙滩上经常有几十条搁浅的黑鲸,渔夫用大砍刀砍鲸鱼,让梭罗看看鲸鱼的油脂有多厚,还告诉梭罗,鲸鱼肉比牛肉好吃。海滩上的鲸鱼尸体散发着臭味,梭罗回家之后,会看马萨诸塞州的动物调查报告,想了解更多关于黑鲸的知识。结果发现,不管是鱼类报告还是哺乳动物报告,都没有把黑鲸写进去,因为对这种动物,人们的观察还不够。这可能是梭罗教我们外出旅行的两条原则:第一条,是要和当地人交流,知道他们是怎么生活的;第二条,如果我们在旅途中看到了什么奇观,回来查查书本,了解的更多一些。

梭罗在《科德角》一书中写道,海滩是最适合思考尘世的地方,波涛滚滚,一刻不停地卷向陆地,它们走过了太远的地方,难以驯服,无法接近。这就是赤裸裸的大自然,残忍而真诚,毫不考虑人类。他在缅因森林徒步旅行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感触,他去了卡塔丁山,那里地处偏远,有很多伐木场,有很多印第安人,他在向导的带领下穿越森林,登上了山顶,他看着峭壁和山上的雾,说他想起了古代的史诗和伟大诗人,想起了阿特拉斯、伏尔甘这些神,也想起了普罗米修斯。高加索山和普罗米修斯被缚的岩石肯定就是眼前这样。这里广阔、巨大,从未有人类在此居住,登山之时,攀登者会感到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要从肋骨宽松的间隙溜走。大自然不再像平原那般和蔼可亲,她似乎在严肃地对你说,你为什么到这里来?这片土地不是给你准备的。这里的空气不是供你呼吸的,这里的石头也不是给你作伴的。在这里,我对你不能同情,也不能溺爱。为什么你不经我召唤就跑来找我?梭罗说,登山是对神灵的轻微冒犯,只有胆大妄为、厚颜无耻之徒才会去的。他在这里又教给了我们两条原则,一是要有点儿想象力,有点儿知识储备,到了山顶能想起普罗米修斯。二是要和大自然对话,看他对你说了什么。

梭罗不喜欢出海,又觉得登山是对神灵的冒犯。他说,在远方的海洋和荒野之中,我发现了书写百万康科德人的材料。他出门旅行,结果发现了该怎样写自己的家乡。梭罗写科德角,写缅因森林,写远足,但他流传最广的书,还是《瓦尔登湖》。后人不停地阅读《瓦尔登湖》,为什么呢?有一个人这样总结,徒劳地梦想一处荒原,远离尘嚣,从来没有这样的地方,我们的头脑和内脏,含有一泓水湾,大自然原始的精气萦绕其间。

用梭罗自己的话说,他在瓦尔登湖边建起来的是一个郊外的小小的避难所。《瓦尔登湖》开头第一篇叫“经济篇”,讲的就是能不能过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根据他的估算,在瓦尔登湖建房子及头八个月的开销是60多美元,他种农作物的收入是40多美元。当时在马萨诸塞州,一个农夫的年收入在美元到美元之间,梭罗的实验表明,他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不可能是富足的。但他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财富。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一个人是贫穷还是富有,就看他能在多大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但梭罗认为,这样一来,人生就是在获取与享受、生产与消耗之间无限的循环。他说,一个人的富足程度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不需要购买这些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亚当斯密倡导消费,梭罗希望把消费降到最低最简。

梭罗书中有一句名言是,大多数人都是在平静的绝望中度过一生,所谓听天由命就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绝望。人们之所以要消遣,要娱乐,就是要掩盖自己的绝望。《瓦尔登湖》的第二篇叫“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他讨论的是生命的完整性,所谓完整,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从自我中产生对秩序和意义的渴望。所谓不完整就是一种绝望感,感到时间太短暂,短暂得来不及开启另一段生活。梭罗让我们思考——为什么要急于成功?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不是太荒唐了?我们每天是不是都陷入琐事当中,我们的外表是不是一副可怜相?这些都是千百年间人们问了又问的问题,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但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的试验,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住在湖边的森林小屋里,种点儿庄稼,没事儿看看书,思考一下自我是怎么回事,在湖中划船,晒太阳,看月亮,这种生活多美好啊,简直是难以实现,但正因为其难以实现,才显得更加美好。

有一位读者给梭罗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如果我的理解足够正确,你这一生的意义在于:远离社会,远离体制、习俗以及传统的魔咒,心怀上帝,过一种清新而简朴的生活。你非但没有用旧形式来束缚自己,反而在内心开启了一段全新的生活。我十分仰慕你,因为你过着无为的生活,让灵魂尽可能地敞开,让自己成为某种可能。在这样一个喧嚣、充满肤浅表演的世界中,能够退守一旁说,我只想简简单单地生存,这是一种十分高尚的行为。”这位读者实在是梭罗的知音。

《瓦尔登湖》中有很多名句,比如,“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质,好比果实上的粉霜一样,只能轻手轻脚,才得以保全,然而人与人之间就是不能如此温柔相待”。梭罗说,孤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和别人在一起,即便是和最要好的朋友在一起,也会感到厌烦,感到浪费精力。他觉得社交没什么价值,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挤人的环境里,互相妨碍,因此也不互相尊重。梭罗还说,“让我们建造高尚的居民区,而不是去当贵族”,梭罗在湖边读书种地,实际上是在“自我完善”,是在进行“个体教育”。所谓“个体教育”,是一个德国概念,通俗的说,就是雕琢深处的自我,这种自我教育的理念是内向性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节制中做到自我完善,那我们就能有高尚的居民区。可以说,梭罗的一生就是在雕琢自我,在进行个体教育,其教育手段是,读书,旅行,看风景,在大自然中沉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gsiduna.com/ydsdms/7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