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动荡不安,中国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得充满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正和岛”专访了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王绍光教授,并就市场经济“自由度”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度讨论。与传统论调不同的是,王绍光教授认为不存在绝对自由的市场经济,抽象地争论政府干预好与不好,更是毫无意义。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此次专访内容精编,欢迎争鸣与讨论。

“标准的市场经济”不会在中国出现

—杨羽婷采编本文原刊于“正和岛商业洞察”

王绍光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曾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政治系,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苏世民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经济学,中国政治,东亚新兴工业经济体,中央-地方关系,民主理论与实践。主要著作有《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与胡鞍钢合著)、《抽签与民主、共和》、《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民主四讲》等。▍从亚当·斯密被误解说起

很多人讲自由交换是人类的本性,甚至引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证明这个观点。其实不是这样的。人类历史大概是多万年,至少有万年都是自给自足。大概到五六千年前,“市场交换”才真正出现了。而集市贸易,即我们说的市场,到了公元前两千年左右才出现。在苏美尔的表意文字中,市场一词呈Y形,意指市场往往位于道路的交汇之处。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里,市场的作用很小,只有小规模的以物易物,或者用货币进行交换。而且,当时的交换除了受到官员规管以外,还受道德、伦理方面的约束。比如,价格常常不是根据供求关系来决定的,而是强调justprice(正当、正义的价格),强调“卖给富人的东西可以卖得贵一些,但卖给穷人的要便宜一点”。

市场经济在西方国家出现的时间就更晚了。当长距离贸易、资本主义出现以后,西方国家才出现了市场经济。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和长距离贸易的兴起实际上是与殖民主义、奴隶贸易等联系在一起的,它一直到18世纪末都还没有被理论正当化。

那个时候,市场受到各种各样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比如,西方最早和东方做贸易的很多东印度公司(英国在年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其后荷兰、丹麦、葡萄牙等都很多国家也建立了东印度公司),以及一些不叫东印度公司的公司,都必须拿到政府牌照特许才行。

我们现在把这些实体叫做“公司”,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gsiduna.com/ydsdls/9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