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忠于母国的北美殖民地人民,怎么会形成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s://m-mip.39.net/pf/mipso_4580766.html摘要:埃德蒙·伯克说:“在美利坚人的性格中,热爱自由是其全体一个突出的特征。他们十分珍视自己这种炽热的情感。一旦察觉到别人对他们生活中唯一宝贵的东西有一点巧取豪夺的企图,殖民地人民就会顿起疑心,变得桀骜不驯。英属殖民地酷爱自由的精神甚于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18世纪中叶以前,美洲殖民地人不把自己看成是独特的民族。由于各殖民地建立的时间不同,所处地域不一,宗教上也五花八门,经济生活和政治体制各有特点,难免产生地域观念和本地意识,人们往往自称是马萨诸塞人、弗吉尼亚人、纽约人等,长期缺乏整体的认同。(《英帝国史》(八卷本),主编:钱乘旦作者:姜守明、黄光耀、张亚东、郭家宏、张本英、张红、洪霞、刘明周,江苏人民出版社,年10月第1版)北美殖民地移民中英格兰人最多,大约占移民总数的四分之三,因为他们是北美殖民地的创建者,英格兰文化便在这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先是英国的地名被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北美,如曼彻斯特、巴尔的摩、伯明翰等。还有将英国王室成员的名应用到地名上,如詹姆斯敦、纽约、查尔斯敦、伊丽莎白等城镇。殖民地时期的三所大学中,一所名为威廉-玛丽学院;哈佛大学所在地用英国大学城的名字“剑桥”。北美殖民地使用的是英国的习惯法,建立的是英国代议制政府。在政府的文牍和民间人民的交往中,人们普遍使用英语。英国的生活方式、英国的政治制度、英国的文化在13个殖民地中居绝对统治地位。威廉-玛丽学院创立于年,是美国历史第二悠久的大学,现为公立常青藤之一。图为年的校园那时的殖民地也不存在一个所有殖民地都参加的政治机构来管理其共同的事务,除了少数偏执的人外,大家甚至连组成这种机构的愿望都没有。年,英国政府在纽约的阿尔巴尼召集一次大会,希望各殖民地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承担某些集体责任。大会通过了由本杰明·富兰克林起草的“阿尔巴尼联盟计划”,但是各殖民地立法机关担心会失去自己的独立性,拒绝接受该计划,处于政治上不成熟状态的各殖民地甘愿依仗英国来开展对法国的军事行动。年的魁北克战役,英军击败法军,在北美取得决定性胜利,但指挥官渥尔夫将军阵亡对于住在这里的人来说,美洲仍然是个地理上的概念而不是精神上的概念,实际上,更多的时候,殖民地人民都认为自己是“英王臣民”或“英国人”。然而正是这种“英国人”的观念,促使各殖民地逐渐超越了地域意识,从差异纷繁的地方性中发现了共性,而这种共性意识的不断增强,又最终超越了“英国人”的观念,形成了共同体意识。在热爱自由和追求权利的基础上,北美居民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而殖民地居民在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社会习俗等方面所具有的越来越强的共同性,奠定了北美共同体意识更为坚实的基础。北美殖民地的感恩节18世纪60年代开始,美洲殖民地经历了一个文化转变的过程,美利坚民族意识逐渐形成,开始了从英国人到美洲人的文化认同。正是在这一时期,北美殖民地出现了第一批本土诗歌、小说、音乐创作,建立了第一批永久性剧院。在语言上,欧洲裔居民逐渐以英语作为通用语言。17—18世纪的英国人说话有浓重的地方口音,第一代北美移民自然也带有这样的特点,彼此之间的交流有一定困难。英国殖民者和印第安人贸易,了解他们的语言后来他们逐渐摆脱地方口音,所说英语发音相当接近。而且由于居民来源众多,成分复杂,使殖民地的语言和标准英语逐渐有所不同,殖民地人民的语言中不知不觉地掺杂进了各种成分,印第安人、德意志人、荷兰人、法国人的词汇融入了英语当中,使殖民地的语言和“标准英语”渐渐有所不同。他们对自己生活的“美洲”有着与日俱增的认同和自豪感,赛拉斯·唐纳说,“在人类能够居住的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拥有北美那么多的自然优势”,北美是一个“希望之乡”“牛奶与蜂蜜之乡”。约翰·皮克林在他所著的《美国创用语辞典》(年出版)里提到,“由于人们经常从我国的一个地区流动到另一个地区,美国的语言比英国的语言更为一致”。17世纪,北美殖民地的贸易已比较发达在18世纪结束之前,像约翰·威瑟斯庞牧师这样的语言大师就注意到了这一事实,他在《共济会》中说:“美国老百姓说英语比英国老百姓地道得多,其原因是明显的,即这里的人居住地点不固定,经常从一个地区流动到另一地区,因此他们无论是在发音还是在用词方面,都不那么容易染上地方色彩。”而这种语言的同一性对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直到七年战争期间,北美13个殖民地还是一盘散沙。英国旅行家安德鲁·伯纳比曾评论说:“北美各殖民地简直是水火不容。他们在相互关系中彼此猜疑,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正是英国的高压政策,促使13个殖民地联合起来。在反对英国的斗争中,北美殖民地走向了联合。印花税法通过后不久,马萨诸塞邀请各殖民地派代表举行会议,来考虑《印花税法》的威胁。北美殖民地人民烧毁《印花税法》年10月,代表大会在纽约举行,这是第一次由美利坚人倡议召开的各殖民地之间的会议。而在此之前,都是各殖民地单独同英国议会打交道,彼此之间很少联系。在这次大会上,南卡罗来纳殖民地代表克里斯托弗·戈兹登(ChristopherGadsden)讲道:“我们应当站在天赋权利这个共同的立场上。……这个大陆上不应当有人称为新英格兰人,纽约人等等,大家都是美洲人”这是美利坚民族意识形成的一个信号,殖民地人民对英国的认同感已经削弱。在热爱自由和追求权利的基础上,北美居民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此,埃德蒙·伯克说:“在美利坚人的性格中,热爱自由是其全体一个突出的特征。他们十分珍视自己这种炽热的情感。一旦察觉到别人对他们生活中唯一宝贵的东西有一点巧取豪夺的企图,殖民地人民就会顿起疑心,变得桀骜不驯。英属殖民地酷爱自由的精神甚于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为殖民地居民提供了一个认同的基点和联合的基础。在七年战争期间,大批印第安人和法军结盟,对抗英军美洲殖民地的居民大都是英国移民或英国人后裔,因而他们把英国人的自由传统完全继承过来。同时由于美洲殖民地从一开始就具有较强的自治倾向,所以他们对于英国的高压政策反抗尤为强烈。“七年战争”之前,英国也对殖民地颁布了许多法令,但这些法令被殖民地看成调控帝国贸易的必要措施;“七年战争”之后,英帝国的形势发生变化,殖民地人民对英国议会所颁布的法令开始反对。之所以如此,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法令将加重殖民地人民的负担,同时也将打破先例,开创英国议会向殖民地内部征税的先例,英国政府严厉打击殖民地商人走私的政策也使殖民地经济遭受巨大的损害。另一方面,由于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形成,他们否认英国议会对他们的征税权,美洲殖民地居民还一致认为,征税权与立法权两者之间大有区别。塞缪尔·亚当斯手指马萨诸塞州宪章年《食糖条例》颁布后,马萨诸塞群众运动的组织者与宣传家塞缪尔·亚当斯(SamuelAdams,—)对此坚决反对,他认为英国议会中并无殖民地的代表,任意征税,实系违反了英王特许状中允许马萨诸塞议会征税的原则。《印花税法》颁布之后,“无代表权,不课税”的口号迅速在殖民地传开,并且成了殖民地人民强大的思想武器。因此,到18世纪中叶,在英属北美殖民地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新民族———美利坚民族。尽管如此,到年左右北美殖民地居民在思想上、感情上还是忠于英国的,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1)北美居民绝大多数是英国的移民,对英国怀有乡土之情;(2)北美需要英军的保护;(3)南方殖民地的种植园主与英国之间形成了密切的贸易关系,他们在英国出卖南方的产品———烟草,同时又从英国购买奢侈品。17世纪,弗吉尼亚州种植园的奴隶在种植烟草由于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形成,北美殖民地人民无法再接受英国议会所颁布的法令,重商主义殖民政策已经成为殖民地发展的巨大障碍。在这种形势下,年以后,英国却不明智地颁布了一系列的税收法令,试图加强对殖民地的统治,并且采取了高压政策,结果遭到了殖民地人民强烈的反抗,最终导致第一英帝国的瓦解。(本文摘自钱乘旦主编的八卷本《英帝国史》中的第四卷,江苏人民出版社年10月第1版。内容有删改。经出版社授权刊发。)主编简介钱乘旦,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学部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奖金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英国史学会名誉会长,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博雅讲席教授。长于英国史、现代化和世界近现代史研究。著作有《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走向现代国家之路》《二十世纪英国》,主编有《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英国通史》《英帝国史》等;译著有《剑桥艺术史》《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帝国斜阳》等。部分作者简介姜守明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学教授黄光耀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授张亚东湖南工业大学纪委书记、教授郭家宏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本英安徽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红南京大学世界史专业副教授洪霞南京大学世界史专业副教授刘明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事务所副教授这里是每天带给你惊喜的小石头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gsiduna.com/ydsdjd/5726.html
- 上一篇文章: 赎罪还是虚伪感恩节的来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