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窝14头全部仔猪副伤寒,被一扫而光
年5月一场大风降温过后,把连续2天的高温一扫而光。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使山东省鱼台县老寨乡仁和村王某饲养的一圈35公斤左右的仔猪。发生一种以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寒战。前期粪便干燥,后期腹泻不止的疾病。该圈仔猪有14头,共有10头发病,占总数的70%。其中有两头,不治自愈。余下8头,治愈6头,治愈率80%。死亡2头,死亡率20%。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变化,诊断为仔猪副伤寒。报告如下: 一、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40-41.5度,发病时间短的高烧厉害,时间长的、特别是腹泻如水的高烧较轻。眼睑肿胀,咳嗽,喷嚏,耳暗红轻肿,耳静脉下陷。腹泻,个别猪共计失调,身上有中间节痂的豆疹。三天后耳发绀。皮肤有紫色豆大出血斑点,多见于后腹部和肢内侧,个别猪呕吐,排灰白和黄绿色稀便或水样腹泻,后期排混有坏死组织碎片和纤维素状物的稀粪,污染后躯。四肢无力,后肢摇晃。 二、病理变化 心脏淤血;肺有卡他性炎症,并有黄色干酪样结节,突出于肺的表面;左支气管近气管部有一块脓液;肝脏肿大淤血呈古铜色,其上可见白色奶斑状病灶;胆囊坏死增厚,胆汁浓稠,绿色糊状;盲肠、结肠坏死,手感如橡胶管状,黏膜坏死增厚,上有弥散性坏死碎片,用水冲去已脱离的碎片,可见盲、结肠黏膜似赖蛤蟆皮状。结肠系膜呈胶冻样水肿,切面微微颤动。小肠黏膜坏死较轻;胃黏膜充血、出血;脾淤血稍肿,横切面未见白髓;膀胱黏膜充血;腹股沟淋巴结充血、肠系膜淋巴结出血肿大,切面灰白色坏死。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解剖检查。诊断为仔猪副伤寒。 四、治疗 用福倍高(10%氟本尼考注射液)10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ml5mg)4ml混合肌肉注射。1日2次,连用两日,减半后再用两日。同时饲料中加入痢菌净粉,连用3日。2头重症猪,皮包骨头。无治疗价值,也未采取输液疗法,两日后相继死亡。其余均治愈。2头只有咳嗽、喷嚏且精神上好的猪,不治自愈。这2头猪,可能因抵抗力强,只有轻微感冒,根本没有激发副伤寒。 五、建议 病因分析与建议该猪群暴发副伤寒,与几天前突然的大风降温有关。该次降温,首先造成仔猪感冒。比如临床的眼睑轻度红肿、咳嗽、喷嚏等。随后激发副伤寒。因此养殖户一定要注意天气的突变,做好各方面工作,以应对灾害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要注意其它应激因素如转群、突然更换饲料等,造成的负面影响。只有从养殖的各个环节着手,毫不含糊的做好各项工作,才能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相关连接仔猪副伤寒亦称沙门氏菌病,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亚急性和慢性型以顽固性腹泻和大肠发生固膜性肠炎为特征。有时也可发生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 1病原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伤寒沙门氏菌。其它如鼠伤寒和肠炎沙门氏菌也可引起该病。该菌对干燥、腐败和阳光照射等因素有一定的耐受力,在自然环境中可生存数月。60度20分钟可死亡。对化学消毒剂抵抗力不强,常用的消毒药物都能杀死本菌。 2流行病学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健康畜禽带菌现象也相当普遍。传播途径较多。多种动物和人类对该病都有易感性。猪发病主要感染断奶后到4月龄的仔猪。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很多应激因素是本病的主要诱因。饲养管理不当、多雨潮湿、长途运输、昼夜温差大、转群或有其它疾病等,都能引起本病的发生。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但是,病菌几经通过猪体,毒力增高时也能造成本病的暴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gsiduna.com/ydsdtq/2842.html
- 上一篇文章: 征文大赛文章43
- 下一篇文章: 猪丹毒的发现剖检与防治个别省份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