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危害 http://m.39.net/pf/a_4591208.html

托马斯·麦克劳著

陈叶盛周端明蔡静译

约瑟夫·熊彼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因为开辟创新理论,成为与亚当·斯密、马歇尔、凯恩斯等人并肩的经济学大师。在现代社会,熊彼特的名字与“创新”、“企业家精神”和“创造性毁灭”紧密相连。到底是怎样的经历激发了这位大师的创作灵感?人们对熊彼特的卓越思想与多彩人生越来越感兴趣,不同版本的熊彼特传记都试图找到答案。例如美国的洛林·艾伦出版过《开门——创新理论大师熊彼特》(),瑞典的理查德·斯威德伯格出版过《熊彼特》(),奥地利的库尔茨与斯图恩出版过《创新始者熊彼特》()等。而托马斯·麦克劳的这本《创新的先知:熊彼特传》(ProphetofInnovation:JosephSchumpeterandCreativeDestruction,),则是熊彼特众多传记中的经典之作。

麦克劳(ThomasK.McCraw,-)是哈佛大学商学院商业史领域的著名专家,曾因《监管的先知》()一书获得过普利策奖。这本《熊彼特传》获得了年国际熊彼特学会颁发的熊彼特奖,可谓集“三个熊彼特”于一身,也是历届熊彼特奖作品中唯一一部传记性著作,兼具文学性与学术性。本书是研究熊彼特思想的重要参考文献,得到《经济学人》和《华尔街日报》等媒体、诺奖得主埃德蒙德·菲尔普斯,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高度评价。

本书以熊彼特的生平为主线,记载了他波澜起伏的一生:年2月8日,熊彼特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的小镇特里希(今属捷克共和国),幼时丧父,母亲为了给他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先后搬到了格拉茨和维也纳。-年熊彼特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并在23岁获得博士学位。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德语)于年出版,随后他进入格拉茨大学任教,并成为奥地利最年轻的教授(28岁)。年,36岁的熊彼特担任了奥地利财政部长,-年任维也纳彼德尔曼银行总裁,后因银行破产,重回学术界。-年,熊彼特赴德国波恩大学担任教授,期间多次访问美国。年起,熊彼特正式移民美国,担任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并参与经济系的学科建设,开创了哈佛经济系的辉煌。年,熊彼特参与组建美国经济学会,并于年成为会长。年1月8日,熊彼特因突发脑溢血,在康涅狄格州家中辞世,享年67岁。熊彼特一生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目睹了铁路、电力、电话、汽车、飞机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熊彼特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但是在熊彼特生活的时代,新古典经济学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研究长期发展现象的动态理论被边缘化。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主要经济学家之中,几乎只有熊彼特真正把技术创新和长期发展问题作为理论体系的核心。熊彼特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和完全竞争假设,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坚信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解释历时而变的经济变迁,而不是静态的经济效率。如果说工业革命是因为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犹如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那么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可谓是经济学界的一记惊雷,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均衡范式的沉闷世界,点燃了演化经济学和国家创新系统等研究的火焰,成为经济学界的“盗火者”。熊彼特一生著作颇丰,包括《经济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经济周期》和《经济分析史》等,每一部都是划时代的经典。但是很多中国学者并没有读过这些著作,只是人云亦云地间接引用“创新的五种形式”。本书为熊彼特的著作提供了导读功能,通过介绍著作的时代背景和主要观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熊彼特的思想源泉和历史贡献。例如,《经济周期》是一部两卷本页的巨著,其中涉及大量具体、细致甚至琐碎的数据和案例,国内至今未见其中文版,以至于很多读者没有机会和勇气翻开这部巨著。本书介绍了《经济周期》的主要内容,指出熊彼特在康德拉季耶夫经济周期的基础上,论证了长波的存在性、持续性和规律性。熊彼特对长波的解释是,一组新技术和产业的兴起会刺激投资,带来经济活动的扩张,从而形成一个长期的高涨阶段。如果关键部门的技术进步减缓、投资机会减少,会导致长波进入下降期。本书进一步指出,《经济周期》出版时美国刚经历了大萧条,虽然熊彼特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波动性的特征,但是没有提出摆脱萧条的建议,而凯恩斯的《通论》因为提出政府干预理论而更受各国政府欢迎。不过在当代社会,熊彼特已经走出凯恩斯的阴影,站在了经济学舞台的中心。本书不只是评述熊彼特的学术思想和观点,还记录了熊彼特的很多趣闻轶事,使其个性跃然纸上,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从书中可知,熊彼特在读大学时,参与了庞巴维克组织的读书会,阅读了马克思的大量著作,虽然他不同意马克思的政治观点,但是深受马克思动态分析思想的影响,批评静态思想“缺乏想象力”;熊彼特毕业后游历欧洲,在伦敦经济学院访问期间,像马克思一样在大英图书馆阅读大量书籍;去瑞士拜访“边际革命”的代表人物瓦尔拉斯,但是他并不迷信权威,敢于指出瓦尔拉斯的错误;25岁时完成第一本著作《理论经济学的本质和概要》,想弥合德国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的分歧,却遵循主流均衡范式,并不是典型的“熊彼特式”著作;在库切诺维奇大学任教时(正是在此期间完成了《经济发展理论》),为了让学生借到图书,不惜与图书管理员决斗;在格拉茨大学任教期间,却因为要求严格而被学生罢课;第一次访问美国时,看到美国工业生机勃勃,更加坚信企业家和创新在发展中的作用;熊彼特担任过的财政部长是社会主义政党执政的内阁,奥地利在一战后财政非常困难,熊彼特制定了类似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可惜还未实施就辞职了;希特勒上台后大肆迫害犹太人,熊彼特给美国大学推荐吸引德国的犹太经济学家,如此义举堪称经济学界的“辛德勒”。除此之外,本书还详细记录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时代特征。特别是通过熊彼特的日记、私人信件和学生的回忆录,以写实的笔法精彩还原了很多历史场景,如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代背景、战争前后国际局势的变化等。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熊彼特的评价并非一味赞美,而是客观看待其一生的成就与不足,尤其是对熊彼特性格上的缺点、以及时代局限性也毫不掩饰,让我们看到了“创新理论之父”光环以外,形象更加生动、立体、多面的熊彼特,而不是刻板的“创造性毁灭”的代名词。对中国而言,“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但是当前的创新发展研究还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创新研究和发展研究分属不同学科,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之间不能进行有效沟通,阻碍了人们对创新发展的深入理解。为了更有效地支撑创新发展政策制定、指导创新发展实践,亟需加强创新发展理论研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极具参考价值。本书中文版曾于年引进,但是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社会各界普遍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也需要了解“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的思想来源。作为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自主创新丛书》第一辑的主打书目,本书的再次出版可谓正逢其时,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这位创新先知的成长历程、创新理论的主要观点与时代背景,对于普及和理解熊彼特的思想,为创新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源泉,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相关领域的学者、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公众认真研读。

眭纪刚,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创新发展政策所副所长。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编辑邮箱:sciencepie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gsiduna.com/ydsdms/9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