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高原反应,我在稻城亚丁吐了12小时,
在海拔米的高原上,我的内脏随着盘山大巴车不同方向的加速度一次次抛起、坠落。胃一阵阵痉挛,恶心、头晕、耳鸣、胸闷……直觉告诉我,医院,就看不见明天的太阳了。 意识渐行渐远,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已经忘记自己为何会身处这个鬼地方。 计划如此美好 这一切都要怪那部电影。 去年国庆假期,我和小伙伴决定挑战人生初次的高原之旅。天真烂漫的我们,特意选择了因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走红的稻城亚丁。网络上对这条旅行线路也是一片溢美之词——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一生中不能错过的景色。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电影剧照 出发前,我们(以为)做足了功课。亚丁的海拔是~米,对于我俩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来说,这可是个不小的挑战,毕竟广州的海拔近乎于0。网上许多攻略表示,坐车慢慢一路增加海拔问题不大;何况,我们还是两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姑娘,平常也没有锻炼习惯,对氧气的需求量不大,还提前吃了红景天,同伴还是个拿证的执业医师,还带上了一堆备用药物……稳了稳了,还怕个啥? 为了安全和看到更多美景,我们报团时还特意找了一个公路旅行线路,打算与美景来一个四天三夜的近距离接触。殊不知,这便是我噩梦的开始…… 第一天: 可怕的盘山公路和海拔差 从海拔米的成都出发,大巴一路沿着盘山公路悠悠地走,随着APP监测到的海拔慢慢升高,窗外的山景越来越美,我的心情好极了。早上的行程很快结束,午饭时已到达海拔米左右,导游“善意”地提醒我们午餐要吃饱一点,因为下午的目的地在海拔米,路程将会变得艰难——我不以为然,心理嘀咕“不就是多了多米么”。 开车不久,我饭气攻心开始犯困。眯了一会,我忽然觉得车子不对劲,这大坡度的攀山和俯冲是怎么回事?我拉开窗帘往外一看,立马倒吸一口凉气——只见盘山公路呈“Z”字型,车身贴着崖边行驶,我都能俯视到下面光溜溜的石壁。车身不停摇晃、上升、俯冲,简直就是迷你版的过山车。 行程的第一个景点,海拔米的景区提示 作者供图 车厢里很快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呕吐声,到达目的地后,很多团友都开始蔫了,同伴也吐得脸色苍白。我倒没什么感觉,暗自得意自己身体好。高原温度比平原低了10多度,除了保暖不够有点冷、走得快时有点喘,我耍得还挺好。看来我对高原挺适应的嘛哈~ 天了噜,我要发烧了? 当晚下榻的旅馆在米的新都桥。十月入夜后的高原,空气是刺骨的寒冷。尽管导游叮嘱我们不要洗澡,但是——作为广东人!怎么可能忍受土头灰脸了一天却不洗澡呢?于是,我与同伴两人合谋了一下,把房间空调开到最大、提前开好电热毯、调节水温,飞速冲了个澡。 晚上八点,我开始感到左边太阳穴有点疼,偏头痛要犯了?同伴给我检查了一下:“额头好像有点烫啊你,坏了!不会发烧了吧?” 发烧在平原可能是小事,但在高原地区却变得麻烦。这里物资奇缺,医疗条件也差,方圆十几里都未必有诊所。同伴问了前台和附近的居民,跑了仅有的几家商店,都没有找到体温计。我翻了随身的药,吃了一颗布洛芬,裹得严严实实地上床,睡一觉应该就没事了吧? 这一晚,怪梦一个接一个,睡得一点都不踏实。 从你的全世界“吐”过 第二天醒来后,情况变得糟糕,我开始剧烈地头痛。导游说过,进入高原后,头痛是正常的反应。疼痛的程度尚在我可承受的范围内,我决定忍一忍。为了保证接下来的路程能量充足,早饭时我还特意多吃了两碗白粥。我不知道,在接下来的12个小时内,这顿早饭将是我享受的最后时光…… 今日的车程比昨天的还颠簸。开车不到半小时,除了头痛越演越烈,我还开始头晕、胸闷、恶心,还有止不住的呕吐。奇怪的是,昨天吐得人仰马翻的团友们却一个个没事儿一样。今日的呕吐声,是我一个人的独奏。 一个小时内,早上吃下去的食物已连同胃液倾泻完毕。但胃还是随着车轱辘,斗气似地一路翻滚。海拔越高,空气变得越稀薄,我开始有点气促,担心自己有高原反应,于是我间歇使用导游发的氧气罐吸氧。 不知道是心理因素还是什么,吸氧后头痛似乎还加重了。于是我更肯定了自己就是晕车,没有继续吸氧。同伴为了给我补充能量和水分,不停地让我喝葡萄糖水、维C水,塞各种食物。我觉得我就像个袋子,东西装进我的胃,又原封不动地翻出来。一个早上我都在吃吃吃、吐吐吐之间不停循环。期间,我们到了海拔多米的第二个景点,据说很好看,而我只想静静…… 再好的景色,也没有精神去欣赏(原图无滤镜) 作者的小伙伴供图 好不容易到了午饭落脚点,我本以为得到了拯救,终于可以歇一下,吃点清淡的补充体力。万万没想到!今天居然是最丰盛的高山鳕鱼火锅,全程自助,敞开吃!那些简单腌制的生鱼块,连骨肉带血水地放进同一个锅里,那刺激的鱼腥味……对不起,我真的不是故意要对着锅吐的。 宝宝心里苦啊,人家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我成了“从你的全世界吐过”。 被灌了一堆药, 医生同伴束手无策…… 同行的团友里,几个热心的阿姨苦口婆心地劝说我,“你这样吐可不行啊”,“吃点东西自己就好了”。吐到六亲不认的我,虚弱得连白眼都懒得翻了,老娘难道不知道吃饭的重要性吗?可我就是吃不下啊啊啊! 好不容易熬过午饭时间,我管导游要了一包头痛药。吃了药之后,头痛似乎缓解了一点,但胸闷、气短、恶心的症状仍没有消失。等到开车之后,各种症状又卷土重来。 同伴把随身携带的药物几乎给我喂了一遍,一颗奥美拉唑、一盒铝碳酸镁咀嚼片、两次布洛芬,还灌了不知道多少包补液盐和葡萄糖……当同伴最后宣布束手无策急得团团转的时候,我觉得人生的走马灯已经出现,遗言都想了好几个版本。 剪子山上,让我“作呕”的天路十八弯 作者供图 就医之路,千辛万苦 海拔三四千米的藏区,行车途经的全是人迹罕见的苍荒之境,根本没有任何医疗机构,就医谈何容易。 导游是个直爽的康巴汉子,一开始坚持认为我就是个娇生惯养的“公主病”,只要正常吃喝啥事没有,对同伴描述我的病情严重性不以为然。同伴把平素医患沟通的劲儿都使出来了,对着导游手舞足蹈地比划什么是水电解质紊乱、我脸色苍白高度提示低氧、寒冷的高原上增加死亡风险云云。最后,导游终于被迫答应帮我们找诊所,但这一路只有今晚的医院。 当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已经是晚上8点多,距离我的早饭已经过去了整整12小时。没错,我吐了12小时。下车后,我意识模糊地瘫倒在旅馆大厅的椅子上,残存的一点意识反复提醒我自己,去医院,去医院…… 等我醒来后,我已经在一架卡车上。在我晕过去的时候,同伴尝试过打车软件,但在这偏远的小镇行不通。她找旅馆前台、找导游反复沟通,差点跟导游干起来,最后导游才同意帮忙找司机,以块钱一趟的价钱,接我们去了约10分钟车程的镇卫生所。 晕车?就是高原反应! 晚上10点左右,我们终于到达卫生所。看到那个熟悉的红色十字标记,我老泪纵横…… 卫生所大厅绕坐了一圈吸氧的病人,急诊室里的游客也不少。医生看我脸色苍白,马上给我测了指尖血氧饱和度。 结果是80%,这比正常值低了许多。“不应该啊,这么年轻的小姑娘呢。”医生疑惑地嘀咕,又给我测了一遍——79%! “这个比较严重,马上安排床位、吸氧!”医生大手一挥,我被送进了急诊留观室。测腋温,38.3°C!果然是高原反应!听说我呕吐了一整天没有进食,医生还给我开了一堆输液。经过吸氧、补液、护胃、退热等一顿操作猛于虎后,我终于喘过气来了。 期间,医生百忙之中还特意来看望我。医生告诉我们,年轻女性很少见这么明显的高原反应,何况我还没上山呢。但为什么随身氧气罐越吸越难受呢?医生说,那种商业氧气罐浓度根本不顶用,发生高原反应只能用医用氧气枕。而且,发生高原反应与体质无关,别以为平常身体强壮就不会发生高原反应。 医用氧气枕 作者供图 我看了看邻床病友——一个一米八的壮实中年汉子,嘴唇发紫地躺在床上,正在用面罩吸氧。他说自己是开摩托车来旅行的,发医院。明明一点不舒服都没有,结果一拍片,肺都水肿了。 吸了一个半小时的氧气,我退烧了,精神也好了很多,还打起精神吃了点东西。期间急诊室内吸氧的人都换了几拨,我算算时间应该可以走了。但医生一复查指尖血氧——咦,怎么才83%? “今晚你哪哪都不能去了。”最后,同伴回了旅馆继续明天的上山旅行。而我,医院留观,继续吸氧。 正在吸氧不想透露身份的我 作者供图 出院后: 腰上栓着氧气枕,我“重获新生” 可能是太累了,即便是人声吵闹的留观室,我还是睡得很沉。吸氧过夜后,第二天早上我头不痛了,胸不闷了,气不短了,也不吐了,吃嘛嘛香。 出院前,医生第三次给我测了指尖血氧,还是80+%——看来我注定是与那海拔米的雪山无缘了。不过,我状态恢复得还不错,可以出院了。临走前,医生千叮万嘱,要我绝对不能上更高的地方了。我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一样:不去不去,打死我都不去! 因为行程还有两天,怕极了高原反应的我在卫生所买了两个大大的氧气枕。这两个氧气枕成了我和同伴最后行程的支柱。靠着它们,我俩终于没有头痛、没有呕吐地度过了两天一夜。 后来,完成亚丁之旅的团友们问我,跑了一趟却没有亲眼看到美景,会不会觉得遗憾。我苦笑,你们路过的全世界,我都吐过了,一点都不遗憾。 但后悔的事情还是有的,悔不该当初小瞧了高原,出发前的调查不足,选择了海拔高度变化如此大的路线,还没有做好保暖措施。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不洗澡了(并不)! 医生点评 刘韬滔 医院外科ICU主治医师 发生高原反应的机理—— 如果你愿意相信循证医学,你会认为红景天、冬虫夏草这些药物是没有用的,不管是预防还是治疗高原反应;如果你愿意相信传统医学,我只能说我还没有能力与资格评价这些药物。 我更愿意用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与人讲道理。 心脏每分钟可以给全身输送多少氧气? 简化的计算公式如下: DO2=1.34×Hb×SaO2×CO CO是指每分钟心脏输出的血液容积,CO=HR×SV,HR是每分钟的心跳次数,SV是指心脏每跳动一次能够射出的血液容积。 1.34×Hb是指每一克血红蛋白最多可以携带1.34毫升氧气,SaO2是指动脉血中有多少比例的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也就是我们说的氧饱和度。 假如有个人血液中血红蛋白g/L,氧饱和度98%,心跳60次/分钟,每次心跳射出70ml血液。使用以上公式,不需要太复杂的计算就可以知道: g/L×60次/分钟×70ml×98%×1.34ml/g =ml/分钟 也就是说,这个人的心脏每分钟可以提供接近0.8L氧气。 当我们跑步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多氧气,通过以上公式可以知道,心跳加快,心脏收缩加强,都可以使心脏输出更多的氧气。还是同一个人,如果心跳增加到次/分钟,每次心跳射出90ml血液,那么输出的氧气可以达到: g/L×次/分钟×90ml×98%×1.34ml/g =ml/分钟 这个人在运动状态下,氧输送可以增加一倍。 不难理解,我们的氧消耗必须和氧输送相匹配。 在高原上,大气氧分压减低导致氧饱和度降低,即使静卧不动,我们也需要更多血红蛋白、更快的心跳、更有力的心肌收缩来代偿。 洗澡,不注意保暖,都可以让氧消耗增加。另外,许多壮汉的基础氧消耗较大,所以高原反应反而比女性和老人更明显。而肥胖患者的高原反应会很危险。 高原反应的症状与处理—— 大脑、肺、消化道是容易被缺氧所损害的部位,表现为头痛、胸闷憋气、恶心呕吐。 缓慢上升到高海拔地区、让身体逐渐适应,是克服高原反应的好办法。 如果出现严重症状,降低海拔和吸氧是治疗关键。有人说吸氧会导致吸氧依赖。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人类是动物不是植物,我们当然会对氧气产生依赖,就像我们也会依赖于洁净的食物与饮水一样。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医院。 作者:喵奴·Catherine 编辑:麦麦 这里是果壳病人,专注讲述健康故事。 如果你有得病、看病的体验要分享,或者想讲讲自己经历的健康相关趣事,欢迎投稿至health guokr.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gsiduna.com/ydsdly/5562.html
- 上一篇文章: 集团喜报ldquo四川稻城亚丁机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