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读过一本小说,是清代李汝珍所著的《镜花缘》。这算是一本长篇神魔小说,全书一共一百回,小说的前半部分描写了主人公唐敖与多九公等人到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其中君子国的故事,我记忆最是深刻。话说这天唐敖和多九公二人乘船来到了“君子国”,进城之后,只见“人烟辏集,作买作卖,接连不断。”一路看来,无论是富贵贫贱,其举止言谈,莫不恭敬有礼,不愧“君子”二字。接下来遇到的几件事情,更是坐实了君子国的名声。他们来到闹市,见到有一个人在那里买东西,这个人手里拿着货物对卖家说:“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贱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这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就是我想买你的东西,但是你这东西太好,要的价钱却太低,我不好意思买,除非你加价,否则我真就没法买了,你要价这么低,这生意还让人怎么做?再看那个卖货人怎么回答:““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已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渐愧?况敝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加增,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小弟实难遵命。”这意思是说,您原来来照顾我的生意,我已经感激不尽了,刚才我要的价格已经太高,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您倒好,还说我的货物质量高而价格低,这让我如何不惭愧呢!于是非但不肯涨价,还要继续降价,否则就不肯做这生意。买东西的人也是寸步不让,又说:“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说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总要彼此无欺,方为公允。试问那个腹中无算盘,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这话是说:大哥,你这就太不讲道理了,做买卖无非是彼此无欺,这才公平,你这样说,不是再愚弄我吗?二人这样争执来争执去,谈之许久,卖货人执意不愿意涨价,那买东西的赌气,照价付钱之后,却只拿一半的货物。他刚要走,那卖货人哪里肯依,只说“价多货少”,不肯放行。最后幸亏路旁走过两个老翁,好说歹说,算是以八折论价,买者才算同意,双方交易而去。看到这里,我相信,大多数读者都会心地笑起来:这世间哪里会有这样的地方?在我们的社会,卖家肯定不断地鼓吹自己的货物质量如何高,价格要的如何低,买家买去,肯定不会吃亏。买家呢?则会尽可能地压价,想办法找卖家货品的不足,以图让对方降低价格。所以,像君子国中发生的这些事情,我们在真实的世界里是很少发生的。即便真有那么几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也常常离不开具体的情境。我见过一些文人写的这类故事,言说自己如何在交易中甘心吃亏,但仔细品味,你会发现,他们在讲自己吃亏时隐隐约约有一种很强的道德优越感,而这种感觉带给他的与我们一般人低价买到东西所得到的满足感,在心理上又有什么区别?总之,似君子国中人的这种高洁行为,我们在现实世界难得一见,君子国可能寄寓着李汝珍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吧!每当人们知道我是一名经济学家时,我常听到两种反应。第一种最常见,他们常常认为,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股市和投资的,一般知道我是经济学家后的第一反应都是很羡慕的样子,然后就是问我一些关于股市和投资的问题,希望我指点迷津。这样的情况遇到得多了,我索性告诉他们我是研究哲学的,是经济哲学,这样就少了许多麻烦。第二种则常见于其他学科的学者,他们中不仅有搞文学和历史研究的,也有搞数学、物理和化学研究的,对于经济学往往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一门充满着铜臭味道的学问。最近有一位搞历史研究的著名学者,来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做报告,大概他以为这个地方不会遇到经济学者,所以好几次骄傲地开着自己的研究跟钱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这两种态度,透露着江湖和庙堂对待经济的两种看法,事实上,只有后者才会想着像君子国这样的理想社会。那么,我们经济学家如何来看待君子国中人们的行为呢?或者,我们能不能这样问:如果我们这个世界的人们一夜之间都变得像君子国中的人那样,这个世界会不会更好?其实,像君子国这样的理想社会,西方也有过类似的设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托马斯·摩尔写的那本《乌托邦》。乌托邦,指的就是一个理想、完美的共和国。在这个地方,每一个成员都为了这个国家而工作和奋斗,这个社会没有贫穷和苦难,我们社会里的一切丑恶现象,都不会出现在这类,这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后来,欧文、圣西门和傅里叶,都曾空想过建立这样一个没有当时资本主义各种弊端的理想社会,但都没有成功过。年,出生在荷兰鹿特丹、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英国的伯纳德·曼德维尔出版了一部后世非常有名的书——《蜜蜂的寓言:私人的罪恶,公共利益》。在这本书里,曼德维尔讲述了一个故事:一开始,在这个蜜蜂王国,人人自私自利,但社会却繁荣有序;后来,蜜蜂们被德性感召,良心发现,痛改前非,格格成了毫无私心、克己奉公的正人君子,如愿之后的结果却是商业凋零,整个社会出现了大倒退,原来的乐土最终成了一片荒原。这部书成了18世纪思想家们的众矢之的,原因在于曼德维尔提出了如下这般惊世骇俗的新观念:“当下社会由自利的个人集合而成,他们之间彼此相依的必然原因既不在于共有的公民责任,也不在于道德操行,反而在于相互嫉妒、彼此竞争、竞相压迫。”而曼德维尔这样的思想,正是对英国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关于个人利益是社会利益之基础的观点的真正继承和发展。虽然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站在了曼德维尔的对立面,但他在《国富论》中阐述的思想并不排斥曼德维尔的观点,亚当·斯密的批评,更多是从道德哲学的角度,而不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但不管怎么样,亚当·斯密也承认,对自我利益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gsiduna.com/ydsdls/9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