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m.39.net/pf/bdfyy/

嗜血细胞综合征-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

以发热、肝脾大、出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

分两类:

一、基因性HLH包括家族性HLH;免疫缺陷综合征(契东综合征、Griselli综合征、X连锁淋巴综合征);

二、获得性HLH包括外液因子(感染、病毒)、内源性产物(组织损伤、代谢产物)、风湿性疾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恶性肿瘤相关HLH。

家族性HLH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伴有感染或由感染诱发,免疫紊乱是本病综合征的主要特征。

病理:网状内皮系统中发现良性淋巴组织细胞浸润,组织细胞呈吞噬现象(噬血细胞),吞噬最多是红细胞,也吞噬血小板和白细胞。受累器官为脾、肝、淋巴骨髓中枢系统;甲状腺、胸腺、肺、小肠、肾胰腺等。

临床表现:

1.FHLH多于1岁内发病,少数在出生前或迟至8岁发病

2.发热:几乎所有病例均有发热、迁延不愈,仅少数后期发热。

3.肝脾进行性增大,50%淋巴结肿大。

4、皮疹6-43%高热时一过性皮疹,无特异性。

5.出血皮肤瘀斑、紫癜、鼻出血、消化道及内脏出血;

6.其他:中枢症状晚期出现;肺淋巴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堆积,临床表现与感染性肺炎相似且很难区别。食欲不振、体重不增、苍白、黄疸。

实验室检查:

血象:全血细胞减少、血细胞减少明显,白细胞轻度减少;

骨髓象:增生活跃,早期嗜血细胞血象可不明显,常表现为反应性增生;晚期骨髓增生低;

血生化:甘油三酯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肝功能异常,ALT和胆红素明显升高;血清铁蛋白升高、低钠、低蛋白血症;

凝血:纤维蛋白原降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延长,肝功损害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

免疫学检测:T细胞功能缺陷、NK细胞活性减低或消失;IL-1受体拮抗物、可溶性IL-2/IL-6/IFN-γ、IFN-a均增高。

脑脊液:压力升高、细胞轻度增加(5-20x)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升高。

影像学检查:部分可见间质性肺浸润、晚期头颅CT/MRI异常;

诊断:

没有特异性检查方法,符合以下八项中5项即可诊断:

1.发热>38.5℃大于7天;

2.血象二或三系血细胞减少;

3.脾大>3cm

4.甘油三酯血症>2.0noml/L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mg/dl;

5.骨髓或组织中噬血细胞增多;

6.血清蛋白铁≥ug/L‘

7.sCD25≥U/ml;

8.NK细胞活性缺失或降低。

鉴别诊断:

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二者相似,很难鉴别;

1.家族史是鉴别要点,但FHLH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问不到家族史;

2.发病年龄2岁前发病多提示为家族性;8岁后考虑MAHS;2-8岁之间则ZHLHZ和IAHS都要考虑;

3.诱发因素:FLHL常由病毒感染或有病毒感染诱发;MAHS则有原发肿瘤被掩盖;

4.NK细胞活性在FHLJ多存在疾病的整个病程,但VAHS仅在病早期存在,后期恢复

恶性组织细胞病:与噬血细胞综合征相似,但其外周血或骨髓可发现异常组织细胞(异常网状细胞)无甘油三酯升高;

其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他病毒感染、败血症、梅毒、脑炎、肝炎、全身型青少年类风湿关节炎、退行性脑病、神经代谢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联合免疫缺陷、谢-希综合征。

治疗:支持疗法、化学疗法、造血细胞移植;

初始治疗8周:10mgDex/m2.dx2周;5mg/m2.dx2周;2.5mg/m2.dx2周;1.25mg/m2.dx2周,减停一周;

VP-16mg/m2.每周2次x2周,第3-8周每周一次;

CSA5mg/kg.d,一周后侧血液浓度维持-ng/ml

MTX鞘内注射(FHLH者用,sHLH则有CNS症状者用)

<12月5mg/次;12-23月7.5mg/次;24-35月10mg/次;≥36月12.5mg/次

维持治疗至52周

VP16mg/m2.每2周一次;;Dex10mg/m2.d每2周3天(与VP-16交替1周)

CSA5mg/kg.d(维持血液浓度-ng/ml)

在开始治疗的第3/4/5/6周每周一次MTX在疾病缓解后,争取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后:未经治疗FHLH患者存活约2月;经化疗后有患者存活9年以上,但只有骨髓移植才能治愈。

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IAHS

由感染所致,70%为EB病毒,其他尚有人带状疱疹-6、巨细胞病毒、腺病毒、微小病毒、疱疹病毒、Q热病毒、麻疹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亦可诱发。

MAS是在风湿性疾病(尤其幼年类风湿关节炎)过程中出现HLH表现。

MHHS与恶性肿瘤相关,可发生于恶性肿瘤治疗之前(已明确诊断)或治疗过程中,多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生殖细胞瘤、胸腺瘤、癌症等;或者MHHS发生时原有恶性肿瘤,多见T/NK细胞白细胞及恶性淋巴瘤,称淋巴瘤相关的噬血细胞综合征(LAHS)

诊断:有感染或恶性肿瘤同时有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表现。

治疗:

IAHS治疗无特效方法,主要采取支持疗法、抗感染、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MAHS的治疗:

如果原发病尚未治疗应治疗原发恶性肿瘤,合并感染及时抗感染治疗;

如原发病已经控制在化疗期间合并感染发生MAHS应考虑停止化疗,抗感染联合激素和VP-16治疗;亦可应用94方案。待MAHS控制以后继续原发恶心肿瘤的化疗和干细胞移植。

预后:EB病毒诱发者死亡率超过60%,其他诱发者死亡率50%;死亡原因为全血细胞减少、器官衰竭、DIC,细菌感染诱发者治愈率较高。MAHS预后与原发病是否治愈相关。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又称Kikuchi-Fujinoma病,是一种良性、自限性、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

病因:多数与病毒感染(EBV/CMV微小病毒B19/副流感、风疹)引起的T细胞和组织细胞介导得高免疫反应;

病理改变:淋巴结皮质和副皮质受累,吉姆萨染色呈灰色;

免疫组化染色:CD8+/CD4+/CD68+浸润为主;部分组织细胞和淋巴组织为Fas、FasL以及穿孔素阳性;部分凋亡细胞中TLA-1阳性;双重染色发现Fas、FasL、TLA-1阳性细胞以CD8+细胞为主。

临床表现:发病前5-7天有上呼吸感染(咽炎、咽结膜热);临床经过呈急性或亚急性。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热程1-2周也可持续高热1-4个月;抗生素治疗无效。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腋窝、锁骨上窝为主;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急性期白细胞减少、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异常淋巴细胞。

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可有增高

血清γ球蛋白增高、细胞免疫功能低下,CD4+/CD8+比例倒置

淋巴结活检:诊断重要依据(参见病理)

诊断:顽固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颈部腋下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轻度肝脾肿大;

一过性白细胞减少,淋巴结活检上述病理改变可确诊。

鉴别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淋巴肿瘤、化脓性或结核性淋巴结炎

治疗: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2mg/kg但易复发,偶遇复发者再用原剂量1/3量可缓

静注丙种球蛋白1g/kg每2日一疗程

对少数可考虑依托泊苷(VP-16);病程1-3个月,预后良好复发3.3%。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又称组织细胞增生症X(HX)

分三型:莱特勒-西韦病(LS)、慢性特发性组织细胞增多症(韩-薛-柯HSC)和骨嗜酸细胞肉芽肿(EGB);各型之间可相互重叠出现中间型;其共同点是朗格汉斯细胞增生、浸润并伴有嗜酸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不同程度增生。

病因和病理:

目前认为一组免疫功能异常有关的反应性增生性疾病,可能与抑制性T细胞缺陷有关。

1.莱特勒-西韦病(LS):婴儿期发病,起病急病情急;

a发热;b皮疹;c肝脾淋巴结肿大;d呼吸道症状;e中耳炎、贫血腹泻营养不良。

2.慢性特发性组织细胞增多症(韩-薛-柯HSC):多见于2-4岁,5岁后少见,以骨质缺损、眼突、尿崩为主要特征;

a骨质缺损,早期颅骨缺损多见,下颌骨破坏(牙齿松动脱落、压槽脓肿)骨盆、脊椎、肋骨、肩胛骨和乳突等受累。

b突眼:由于眼眶破坏表现眼球突出和眼睑下垂多为单侧;

c尿崩垂体和下丘脑组织受侵犯所致,个别患儿可见蝶鞍破坏。

d其他:孤立稀疏的黄色丘疹,呈黄色瘤状;久病可发育迟缓。

3.骨嗜酸细胞肉芽肿:见于各年龄段,4-7岁多见;起病慢病变仅限骨骼,破坏多为单发病灶,病变部位肿胀微痛,无红热,可见病理性骨折,以扁平骨多见,颅骨最常见;

4.混合型:多1-2岁发病,相当于莱特勒-西韦病和慢性特发性组织细胞增多症联合

5.单一器官:单独发生于肺、肝脾淋巴结皮下器官不伴其他器官损伤。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LS呈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正常或增多;血小板正常或减少;HSC改变较LS轻,EGB多无血象变化;

骨髓检查:增生正常或活跃,分类多三系正常,少数呈贫血,偶见巨核细胞减少;10-15%可见组织细胞增生;

X线检查:对诊断很有帮助,常由X线检查最先发现;

胸部:肺透亮呈毛玻璃样,两肺弥散网状或网点状(颗粒、囊肿、气肿)阴影

骨骼:虫噬样改变及巨大缺损,溶骨凿穿样改变;

病理检查:皮疹和病灶活检;皮疹压片阳性率高痛苦小;

治疗:根据分型和分级而定

1、药物治疗:不主张强化疗方案

化学治疗:泼尼松、长春新碱、足叶乙苷(VP-16)环磷酰胺;VP方案:泼尼松每日40-60mg/m2口服每次1.5-2mg/m2,每周静脉注射一次;一般用8-10周;

VCP方案:上述方案加环磷酰胺CTX每次mg/m2静脉滴注每周一次,共6-8周

VEP方案:VP同上VP-16mg/m2静滴连用3天每3-4周1疗程共2-6疗程

维持治疗:6-MP和MTX或定期方案,总疗程根据病情而定,轻者半年,重者2年。

免疫治疗:胸腺肽1-2mg/次,肌内注射隔日一次亦可a-干扰素和环孢素A

其他:对于单纯骨损害可试用吲哚美辛1-2mg/kg平均疗程6周,尿崩可用鞣酸加压素或去氨加压素(DDAVP)治疗;

放射治疗:小剂量4-6Gy局部照射可控制局限损害

手术治疗:EGB局部可手术刮除,<5岁可采用手术加化疗或单用化疗

控制感染加强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gsiduna.com/ydsdjd/5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