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悟在天成
中医的学术流派众多,不同流派的医理与用药思路不同。学习中医要“理法方药”一以贯之,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如此才能够驾驭所学。中医学习不以多学为要,而重在理透。很多学生能背诵近百首的方歌,却不能在临床中用好一个方剂,这种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思考。我们今天的中医教育就是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却忽略了中医思维的培养。《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记载方剂约10万首,我们穷尽一生仅记忆方剂已是不可能。《道德经》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中医之“道”才是我们需要留意的地方。 一、一方治百病 很多名老中医一辈子就用一个方子加减治疗临床绝大部分疾病。如全国名老中医盛循卿,临诊60余年,善用四逆散来医治脾胃病、肾系病、中风、情志病、消渴及小儿泄泻、疳积、夜啼等多系统的疾病;甘肃省首批名中医裴正学教授常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胃炎、肝炎、肝硬化、亚急性败血症、附件炎、阑尾炎、胸膜炎、习惯性感冒等疾病,疗效显著。这一现象值得初学者重视与思考。 名医麻瑞亭老先生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第五代传人,他全面继承并发展了黄元御老先生的学术思想。麻老临床将《四圣心源》之“下气汤”灵活加减化裁,治疗诸内伤杂病,疗效卓著,实是“异病同治”之法的具体实践与发扬,更是其医术之精蕴、特色之所在。麻瑞亭云:“一张药方,恰如其分地变动一二味药,能使原方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犹如‘发千钧之矢者,一寸之机也,拨斛斤之舟者,一楫之木也’一样。此乃下气汤对多种疾病奏效之微妙所在也。” 因此,中医学习不是单纯的记问之学,而是善悟之学。只有把“医理-脉(诊)理-方理-病理”融为一体,一以贯之,才能悟到中医的真境。而大道一定是至简的。现在很多人学了上百首方子,结果还是不能应用于临床。从理论上来讲,用一个方子治疗大多数疾病似乎不合常理,但临床疗效却是事实。我们要静心思考其中的道理,才能得其精华。其实,这些老中医们表面上来看是在用一方加减,但加减后的药方其实已经不止有原方的内涵,而是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就如同武林高手,练到一定境界,用一根筷子亦能克敌制胜。学习中医必须善悟其法,正所谓“悟在天成”。 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中医学本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经历了千年的流传,在历代医家的参悟和实践中,互相发明,逐步形成了众多的医学流派。如同一棵大树,本于一个根源,分成不同的干枝,结出众多的果实。每颗果实都是精华,但不可执之以为全树。同样,众多的医学流派,互相争鸣,方显中医之全体。我们学医者须明此理方能懂得如何学习中医。由于每个人的基础和思维方式不相同,故具体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有些人喜欢单刀直入,有些人喜欢旁征博引,不一而足,但最终必须形成自己的“理法方药”体系,并能够经得起临床实践的检验。 一门深入,摘得一果,尝得法味,才能坚定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一定,根基始定。如此再“就路还家”,博采众长,一定会如愿以偿。因为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比古人增加太多。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有时候我们看似懂得很多理论,其实往往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所以,学习中医不妨选择“守拙”,打好根基,如虫穿竹,横出则易,竖出甚难。每一个流派的学术思想都来源于四大经典,其本身就涵盖中医的整体思维。久用其工,熏习日久,必有所得。 《水月斋指月录》云:“三祖僧璨《信心铭》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此是佛教教理中究极之说,举“一”时,“一切”皆摄入其中。佛教文化之所以能够迅速融入我国的文化体系,就是因为二者在思维体系和价值取向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道德经》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庄子》亦说:“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又云:“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儒家“六经之首”《周易》亦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古代这种“大道至简”“执简驭繁”的思维对传统文化的构建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同样也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有着深刻的影响。麻瑞亭等医家的临床经验就是最好的明证。中医强调悟性,而所悟之“悟”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悟则大道归一,通体皆归于道。 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由气分化为阴阳,由阴阳分化为五行、六气,由五行、六气“应象”为五脏六腑,由五脏六腑和合而成十二经络。因此张景岳讲:“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至此始信之。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从临床过程而言,强调“理法方药”思维的整体性和一贯性,这也是历代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从诊断而言,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均须融会贯通,才能达到“三昧”境界。诊病过程中,医者需要将患者放入“天地人”的自然大系统中,统筹考虑,才能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真实面目。这也是《内经》所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知识结构要求。在万千复杂的系统中,我们要想将每个事物都去研究明白,从个体角度而言几乎不可能。但是古人“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的思维似乎很符合现实的需求。五运六气所理论体现的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就给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思维视角。微观的个体包含整体的信息,整体之信息又包含个体的规律。中医任何一个微观的环节,无不体现着整体的思维。学医者若能明了此理,在学习的路上当会发现“医学实在易”。 往期回顾 1.留人治病 2.耳朵,被针扎了两千多年 3.冠心病效验秘方|活血祛瘀通脉汤 4.名医与您谈疾病 5.大数解剖|颅骨 6.为什么面具的眼睛那么大? 7.三分钟看懂|微针疗法治落枕 8.秀才学医,笼中捉鸡 9.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10.黄博说药|一个挺有意思的验胎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gsiduna.com/ydsdtq/9395.html
- 上一篇文章: 神价五星酒店元晚节假日通用不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