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雅各布斯与芒福德之间的私人交往与思想交锋

本文对雅各布斯与芒福德之间的私人交往细节进行了历史梳理,介绍了他们如何联手对抗共同的理论与现实敌人,以及两人最终如何因理论与观念分歧走向反目。通过对两人思想交锋细节的剖析,本文展示了两派尖锐对立的规划思想传统,即渐进主义与区域主义,并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角度对其差异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文章最后,笔者讨论了雅各布斯的思想遗产对当下中国的启示。

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是整个20世纪西方城市规划史无法绕过的一个名字,尽管她并非专业科班出身,但其凭借敏锐的时代视野、深刻的人文思想、卓越的社会活动力和一支疾风般的健笔动摇了统治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她的代表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颠覆了整整一代美国规划师的固有思维,在规划理论界与实践界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深刻地影响了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轨迹。尽管老人家已仙逝多年,但其影响力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愈发老而弥坚,她提出的核心思想为后来的倡导式规划、协作式规划、新都市主义运动等新思潮奠定了理论基础。多伦多市长托里(JohnTory)曾评价她道:“雅各布斯启迪了整个世界如何正确理解城市,并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了城市生活。她还告诉我们一个密集、紧凑、多元和步行友好型的城市才是一个健康的城市。”为了表彰雅各布斯做出的杰出贡献,纽约市长布隆伯格(MichaelBloomberg)宣布年6月28日为“雅各布斯日”;随后,多伦多市长宣布年5月4日为“雅各布斯日”,并将年5月4日命名为“简·雅各布斯思想日”。年正值雅各布斯周年诞辰之际,笔者认为在这样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重新思考雅各布斯留给后辈学人的思想遗产也许是对她最好的纪念(图1)。

图1年5月4日美国谷歌在首页纪念雅各布斯诞辰周年

1引言

二战后,在年《住房法案》(HousingAct)和年《联邦资助高速公路法案》(FederalAidHighwayAct)等一系列联邦公共政策的推动下,美国城市进入大规模城市更新和快速郊区化的时代,并产生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一方面,白人中产阶级大量从城市中心搬到类似于莱维敦(Levittown)这样的郊区,而将无力承担通勤成本的贫困少数族裔留在城市中心,造成了内城的普遍衰落和种族隔离。郊区的购物中心和企业园区的兴建使这一情况更加恶化。另一方面,城市扩张将大量的农田、森林和湿地转变成建设用地,造成土地浪费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低密度的开发模式难以支撑公共交通,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家庭对于私家车的依赖。面对前所未见的城市危机,当时的西方学者开始重新思考城市问题的本质和解决出路,雅各布斯和刘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便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两人的生命轨迹和思想轨迹都产生过重要交集,并为后世留下诸多宝贵的思想遗产。

作为一篇纪念性文章,本文前半部分大胆采用不同于规范学术写作的小说笔法,由私人交往故事出发将读者带回真实的历史场景中,以呈现一个有血有肉的雅各布斯,而非一个抽象干瘪的学术符号。尽管在反抗现代主义城市规划运动的过程中,雅各布斯与芒福德曾是同一战壕中的亲密战友,但观念分歧却最终使双方渐行渐远。两人的思想交锋已成为一桩著名的学术公案,因其涉及城市规划的学科基础和思想源头,争论至今仍未停息。因此,本文后半部分将回到抽象的学理讨论,从理论与观念双维度剖析两人的深刻分歧。笔者力求在保证可读性的同时,透过表层故事引发一些深层的理论思考。尽管雅氏智慧是基于五十多年前的北美城市,但其对于快速城市化中的当今中国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它将帮助中国规划师重新思考城市规划的本质,以及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2面对共同的敌人:同一战壕中的亲密战友

2.1一位闯入城市规划界的记者

雅各布斯原名叫简·巴茨纳(JaneButzner),年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座名叫斯克兰顿的煤矿小镇。她从小便表现出对学校教育的厌恶和很强的叛逆性格。在晚年接受的采访中,她曾回忆道:“我在课堂上很少认真听讲,而且对学校所教授的内容丝毫不感兴趣……在我成长的年代,妇女已经获得了投票权,女权主义方兴未艾。这一切都使我坚信:只要我想做一件事,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当年她从斯克兰顿高中毕业时,美国正深陷大萧条的泥潭无法自拔,因此她决定放弃进入大学,并成为《斯克兰顿论坛报》的一名不支薪的助理编辑。

年,她与妹妹前往纽约寻找工作机会,并开始居住在曼哈顿岛下城区的格林威治村。在纽约,她遇到了她后来的丈夫罗伯特?雅各布斯(RobertJacobs),并于年婚后随夫姓改名为简?雅各布斯。在纽约生活的早年,她当过速记员、文秘、编辑、自由撰稿人,甚至数次失业。据她后来的回忆,“这段最艰难的时光让我体会到城市中真实发生的故事,以及什么是商业和工作”。后来,她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学习了两年,期间广泛涉猎了地理学、动物学、法律、政治学和经济学等课程。关于这段自由求学的经历,她回忆道:“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喜欢学校,也是第一次取得好成绩”。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雅各布斯曾为数家杂志撰写稿件,并逐渐成为一名知名记者。年,她开始为《建筑论坛》撰稿,并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gsiduna.com/ydsdtq/5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