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最好的方法 http://pf.39.net/bdfyy/bdfhl/150716/4657308.html
生动地讲述了世界史上许多城市生老病死的真实故事,为我们解开了城市发展之谜,开启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核心书摘:

城市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经济的重要性,本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城市经济》却得出了城市和城市经济先于乡村和乡村经济出现的惊人结论,彻底颠覆了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们数百年来给我们灌输的思想。作者认为,聚居、交通、贸易、分工、语言文字……所有这些人类跨入文明时代所必需的要素都与城市的诞生密不可分。城市主宰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城市的兴衰影响着广阔的腹地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有效率的城市未必能发展得好,相反,存在必要的无效率的城市反而会繁荣发展。本书层层递进,生动地讲述了世界史上许多城市生老病死的真实故事,为我们解开了城市发展之谜,开启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关于作者:

简·雅各布斯,美国-加拿大学者、作家、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生存系统》《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

学什么:

1、城市和农村,孰先孰后?

2、城市的“无用”之用

3、城市发展路在何方?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城镇化”历程。可以说,除了少数人还在留恋“田园牧歌”式的农耕文明,大部分农民已经义无反顾地抛却农民的身份,想方设法地变成了“城里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城运”捆在了一起。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城市会有这么大的魔力?我们该怎样判断不同城市的“城运”,选择自己的落脚点呢?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城市经济》,就能帮读者解决上述疑虑。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学者、作家、社会活动家简˙雅各布斯,我们以前曾解读过她的经典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雅各布斯被誉为“有机城市主义的女祭司”,她的主要著作还有《城市经济》《经济的本质》《生存系统》《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等,她除了在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发展规律等方面有精深研究之外,还深刻思考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她反对美国出兵越南,抵制资本家主导的城市重建活动,被誉为“最值得珍惜的公共知识分子”。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威廉˙怀特评论本书:“其中并无故作高深的方法,一切皆出自作者的眼睛与心灵,但它以精妙的研究,让我们明白城市的生命和精神来自何处。”而《纽约客》则评论说:“在和城市有关的所有议题上,简˙雅各布斯都是极有发言权的分析家。”

一、城市和农村,孰先孰后?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城市和农村,谁先谁后?

一直以来,我们普遍的印象是农村的出现远在城市产生之前。大致的逻辑是这样的:最早的时候,原始人以狩猎和采集谋生,并组成了小小的部落。在四处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他们开始尝试着播种和收割,最后发现了谷物和有效的种植加工方法,成功地帮助人类文明从狩猎采集阶段进化到了农耕阶段,村庄诞生了。在此之后,又经过数千年的进化,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最早的城市雏形得以诞生。

雅各布斯对这一观点的来源感到好奇,她问考古学家:“为什么你们知道农业在城市之前出现,是有考古证据吗?”面对她的质疑,这些专家们先是一脸惊讶,似乎压根就没想过这个问题。之后他们告诉雅各布斯,这个观点来自经济学家口中。雅各布斯又跑去问经济学家同样的问题,结果他们反过来说,是从考古学家那里听来的。雅各布斯是个不屈不挠的人,她干脆自己进行考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些学者的观点都来自同一个源头,那就是亚当˙斯密。

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国富论》。在那个时代,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没诞生,学者们普遍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出来的。公元前年左右,神同时创造出地球和人类,又在多年后把人类逐出了伊甸园,作为惩罚手段,让男人们辛辛苦苦地在农田里、牧场上流汗,让女人们承受怀孕生产的痛苦。因为这一背景,亚当˙斯密从没有质疑过农业是怎么出现的。在他看来,农业和畜牧业都是神的赐予,让人类通过劳动获得食物,填饱肚皮。就这样,亚当˙斯密把圣经故事转换成了经济教条,给农业的最初来源提供了一个说法。与他同时代的学者,还有后面的学者也都没有提出异议,人们毫无保留地接受了农业发展在先的说法,相信工商业和城市都是建立在农业之上,是农业高度发展后的产物。

但近年来考古学家搜集到的证据表明,亚当˙斯密错了。在农业社会之前,人类还有一段漫长的时期是靠狩猎、采集为生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始社会。一提到原始,我们就会自然地联想到腰围树叶,手拿木棒,浑身毛茸茸的原始人在天然洞穴里进进出出的情景。事实上,原始人的生活远非我们想象得那么落后,考古研究证明,人类在原始时代就已经进化出了城市,并进一步催生出了农业。

著名考古学家梅拉特在土耳其的小亚细亚半岛上,发现了一座公元前年前(也有的资料说是-年)的城市遗址。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早的城市,城市的名字叫卡塔˙许于克。这个城市遗址的面积大约有亩,上面密密麻麻地修建了统一化的泥砖楼房,估计得有数以万计的人口集中居住在一起。规模较大的房子中还有一间面积不大的起居室,上方带着木质走廊。当时的居民们就是在起居室里劳作,其工种包括手艺人、艺术家、制造者和商人。

梅特拉列出了这个遗址中所包含的工种:篮子编织工;木匠和装配工;石质工具制造工,他的职责是制造石斧和石锛,并进行磨光、穿孔、调色等;制作珠子的手艺人,负责在石头里钻出一颗颗石珠子,并用其他石头做镶嵌;用贝壳和化石牡蛎做装饰品的手工艺术家;用火石和黑曜石生产匕首、矛头、箭头、刀子的工匠;用骨头做锥子、刮板、长柄勺、汤匙、铲子的工匠;建筑师;制作小雕像的雕刻家;壁画家;还有出售皮革和毛皮的客商,等等。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里发掘出的手工艺品技艺精湛,远超中世纪时期,甚至可以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发达城市的工艺品相媲美。这里还出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布料,至少采用了三种类型的纺织方法,且和猎人们捕到的动物毛皮混在一起做成衣服,并用骨头和鹿角做纽扣,纽扣中还添加了手工捶打过的铜艺零件。

考古学家们进一步发现,当时的居民至少已经驯化了绵羊、母牛和山羊等家养动物,作为日常肉食的来源。城里还有狗,但还没有猪。在耕种方面,居民们学会了种植豌豆、扁豆、巢豆、大麦和小麦。其中大麦和小麦已经不再用野生物种,而是用的杂交产生的新种子。

面对这些发现,梅特拉在论文中写道:“一开始我以为我们挖掘的是一座新石器时期的农庄,但我错了。这绝不是农民居住的村庄,再富裕的农民也不行。它拥有充满创造性的地方经济,从而让艺术和手工艺得到了近乎爆炸式的发展。而‘创造性’是城市经济的特征,我怀疑,我们挖掘的是一座史前人的城市。”

雅各布斯以严谨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推演出一幅农业在城市产生并迁移到农村的过程。像卡塔˙许于克这样的城市往往依托某些特定物品的交易产生,比如说黑曜石。一些狩猎部落习惯于在某个固定地点交易黑曜石,慢慢地有些心灵手巧的猎人就会在那里定居,用黑曜石做成石刀、箭头、矛头和镜子进行交换。还有的工匠为了方便,用兽皮缝制了一些装黑曜石的皮袋,狩猎部落的人觉得用它背着东西回家更方便,提出愿意用猎物来交换。这个工匠发现了商机,开始专门制作这种兽皮袋。还有一些人会拿着黑曜石到各个部落去交易,这些人也开始在据点定居。新的工种越来越多,这个聚落也变得越来越大,最后变成了一座有较大数量常住人口的城市。

在这个新的城市里,新的工种还在爆炸式增长。有些狩猎部落用来交易的猎物是活的,于是城市里出现了动物饲养员,希望这些动物能活着走进屠宰场,最好还能繁衍出下一代再食用,于是养殖业出现了。有些商人带着从采集部落收集到的种子,来这里做生意。这些种子往往会混在一起储存,也混在一起食用,以史无前例的方式杂交在了一起。等到春天,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些种子被播撒在野地里,人们惊喜地发现,长出来的杂交植物产量变得更高,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杂交培育,让原始农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渐渐地,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庞大,空间越来越不够用,有些产业变得很不经济,比如说养殖业,它对土地面积的要求非常高。于是,人们开始把畜牧养殖业及相关产业转移到郊外,牧民们也顺理成章地跟着迁移了出去,同时带上了谷物种植方法,毕竟有些动物要靠啃食谷物为生,就这样,农村开始出现了。

从诞生之日起,城市的产业就比农村更多元,创造性更高,活力也更强,并对后者产生了一种积极的辐射效应,即便到了现代,这一模式也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比如,在“二战”之前,日本的城市经济很不发达,尽管耕种用地占比很高,农民也勤劳用心,但至少四分之一的粮食需要进口,人们还经常处于饿肚子状态。然而从“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日本开启了城市化高速发展之路。在城市里,科学界和产业界共同努力,研发并生产肥料、农用机械、优质种子和各种加工设备,这一切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的爆发式增长。到了年,日本的人口比战前增长了25%,耕地面积却减少了很多,但本国的农民已经有能力养活全国人口,而且还能让大家吃上牛奶、奶酪、肉类、水果和蔬菜。这让我们反思,为什么城市会有这么大的辐射能量呢?什么样的城市更有创造性,也更有活力呢?

二、城市的“无用”之用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城市的“无用”之用。

很多人抱怨大城市的混乱不堪,抱怨它大而无用、效率低下。这些说法并没错,但雅各布斯认为,如果换个角度看,大城市的这些低效无用之处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雅各布斯在书中对比分析了英国的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和伯明翰的“无用”和“有用”。

早在年,英国首相迪斯雷利就赞叹说:“曼彻斯特显然是当代最美妙的城市,只有哲学家才能构想出它的庄严雄伟和它无限广阔的未来。”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很多分析也都是以曼彻斯特为基础的,因为他也认为,曼彻斯特是属于未来的城市。为什么两位伟人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gsiduna.com/ydsdly/9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