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middot斯密与国富论古典
甲氧沙林搽剂 http://m.39.net/pf/a_4341463.html 原创文章,欢迎转载,烦请于文首注明作者及出处。 如果你对身边层出不穷的经济概念感兴趣,想对经济学建立更系统的认识;如果你已无暇啃下动辄数十万字的枯燥书籍,那你来对地方了。 体贴如我,已将书单、笔记备好。来,给自己冲杯咖啡,一起走进经济学的殿堂吧。经济史系列文风偏硬,着急的小伙伴可以抓重点阅读哟~ 这是月兔读经济史系列的第一篇。 亚当·斯密与《国富论》:古典经济学的开端 若你这辈子只听说过一个经济学者……好吧,那可能是凯恩斯。 但凡再有,亚当·斯密十有八九是跑不掉了。 说起这位老爷子,名声响到妇孺皆知的地步,皆因一部成书二百余年的《国富论》。 此书著于年,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最早由严复先生于年以文言文所译,名曰《原富》。年,译作白话文后,方取为现名。 彼时的欧洲,启蒙运动如火如荼,工业革命业已展开,五月花漂泊美国已逾百五十年,而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商船,正穿梭于欧洲和其殖民地之间。 在追求自由的思潮下,在机器的阵阵轰鸣声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以他的哲学思辨和新教伦理,系统的提出了相对完整的财富理论,抨击当时盛行的重商主义的政策缺陷,为解决经济政策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斯密借此书被后世评为古典经济学的开山之人,与大卫·休谟同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者之一。 “斯密是头一个就其社会各个主要方面论述财富的人,单凭这个理由,他也许有权被视作现代经济学的奠基者。”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白云悠悠,两个多世纪已去。现代经济活动的复杂早已不是斯密可以想象,现代经济学也完全脱离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发展成了一门独立、严整的学科。 尽管在今日看来多有含混不清和自相矛盾之处,但《国富论》作者展现出的超乎寻常的通识底蕴和语言能力,那横跨经济、社会学、哲学、道德伦理的理论建设手段,那基于观察经验和哲学思辨的推理和论证,那追求存在本性、第一原因和系统底层规律的哲学情怀,在今天依然散发着光彩,使它拥有着现今数理经济学所不具备的,源自常识感、发自语言的冲击人心的力量。 引子 这两天,我将这本著作重读,对书摘和心得做了整理,将书中重要的思想分享给大家。让我们从斯密开始,对了解经济学大厦的建立过程,理清经济学的脉络,打下一个深厚的基础。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如书名,探讨了国民财富其本质、来源、促使其发展之原因,以及现象间的因果和顺序。斯密的核心思想在于其对于人性、市场、价值、财富的观念,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 此笔记将原书思想精简,顺序重整,按斯密的人性观与市场观、价值理论与财富观、资本观与政策倾向来展开叙述。下面进入正题: 财富的增长和“第一推动因”:斯密的人性观与市场观 斯密认为,人类与生俱来是自爱的,或者说是利己的,这种利己性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初动力。然而,在族群和社会中,一己之力并不能满足全部所需,势必寻求他人的协作。因而互通有无,即“交易”的倾向亦烙印在人类的行为中,成为我们的秉性之一。 索取所需必支付代价,人类的利己与利他、贪婪与慷慨、欲望与勤勉在“交易”这一文明特有的秩序中,达到了微妙的平衡。 “这种以利己心为基础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对立统一,是贯穿整部《国富论》的基本哲学思想。”吴晓波小知识:关于“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一语最早出现在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它用以比喻人在自利的本能驱使下,因交易机制的作用,虽无心为善,却得善果,因自利,而至公利的现象。 现指利用资本的逐利性和市场的力量,自然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 富有地主“……尽管生性自私和贪婪,虽然他们只图自己的方便,虽然他们从其所有雇用的千百万人的劳动中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满足自己的无聊的和无厌的欲望,他们却同穷人分享他们所获得的全部改进的产品。他们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进行生活必需品的分配,这种分配差不多同假设土地在其所有居民中分割成相等的部分时所能有的分配一样;这样,没有打算去作,没有真正去作,却促进了社会的利益,为人类的繁衍提供了生活资料”。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继续主题,在交易机制下,市场自然的形成。人们得以专事所长,交换他人的劳动来满足所需。这促使了分工的形成,而分工的程度必取决于市场的规模。这就是后人所知的“斯密定理”。 《国富论》成书的年代,工业革命正轰轰烈烈的展开。通过对社会生产的观察,斯密提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根本因素”的主张。同时,将分工的效力归为三点:提高劳动熟练度、节约工作转换的时间、引领机器发明和技术进步,并论述到,只有分工的细化和生产力的不断增长,才能让充裕的财富流至底层人民之中。 由人的自利,到交易倾向,由市场,至分工,再至生产力的增长和普遍富裕程度的提高,斯密对财富增长,和其依原初动力发展的轨迹做了哲学式的探讨。 接着,我们来聊一聊斯密对财富性质的认识。 国民财富的性质:斯密的价值理论与财富观 斯密的价值理论及其局限 斯密认为,价值有时表现为一种“效用”,即“使用价值”;有时表现为表示因被占有而取得的对其他产品的购买力,即“交换价值”。 斯密的价值理论中,“交换价值”是一种商品购买其他商品的能力,这直接导致了他认为服务类商品不创造价值的观点。斯密的“使用价值”的概念中,对“效用”的探讨浅尝辄止,使其之后在解释相对价格,和需求在价格决定中的作用时,也遇到了困难。这一问题,在《国富论》百年后,才因边际革命得到了更好的理解。 斯密的劳动成本价值理论 斯密的财富观是与其市场观分不开的。他认为,在人与生俱来的自利,和具有交易倾向的秉性下,国民财富体现为公民拥有的,一切可供交易之物(即商品)的交换价值之和。 对于商品,斯密认为劳动,而非价值常常波动的货币或生活资料,才是衡量一切商品真实交换价值(自然价格/长期均衡价格)的尺度,是“最终的真实的标准”;而货币,则衡量商品的名义价格(市场价格/短期价格)。 “一个人自己的劳动只能供应他全部所需的一小部分,其他绝大部分必须从他人的劳动中获得,因而他是富是贫必须依他所能支配或购买的他人劳动的数量而定。”亚当·斯密,《国富论》在解释如何为不同商品应用的不同劳动定价的问题上,斯密提出了依据劳动时间、艰难程度和复杂程度的见解,并依靠供需关系对商品的市场价格变化做出补充。 商品价格的构成和分配顺序 斯密提出,商品的价格,可最终拆分为地租、利润、工资三部分并依序进行分配。 需注意的是,劳动在此不仅衡量工资部分的自然价格,也衡量另两部分,即地租和利润的自然价格;而货币不仅衡量商品本身的市场价格,也衡量拆分后的地租、利润、工资的市场价格。 供需、市场价格与市场调节机制 商品的市场价格(由货币衡量)偏离于自然价格的尺度取决于供需,即其投向市场的数量与对它的有效需求(愿意且能够支付的购买者)是否匹配。供不应求则涨价,供过于求则跌价。又因价格的调节作用,在无外力干扰下,所有商品的市场价格将不断的趋向其自然价格。 此外,意外事故、不可抗力、特殊管控等外力,以及密守供求信息、保密先进技术、垄断等因素,得以使某些商品的市场价格长时间的高于其自然价格。但是,商品的市场价格很少会出现长时间低于其自然价格的情况。 国民财富的本质 斯密认为,国民财富体现为其拥有的商品交换价值之和,又因商品自然价格以劳动衡量,故国民财富在本质上,为其可以购买或支配的劳动数量;而在名义价格层面上,则表现为其可交换的货币数量。 因商品价格由地租、利润、工资组成,国民财富即可追溯至由地租、利润、工资组成的国民收入。 国民财富的原因:斯密的资本观与经济政策方向 斯密的资本观 斯密提出,国民收入通过积累形成了“存货”。“存货”刨除为满足即时消费的留存部分,剩余的就是可为拥有者提供收益的“资本”。 资本又分为流动资本,包括供出售的食物、原料、制成品,和购买它们所需的货币;和由流动资本支持的固定资本,包括机器、建筑物、土地等等的购买与改良,以及居民有用技能的习得和提高。 即时消费和流动资本易手的过程,维持和扩张了市场。流动和固定资本,则因人逐利的秉性和市场的需要,形成支持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的基金。这就是斯密的工资基金学说,这一观点为古典经济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 资本的用途及投资偏好 斯密将资本的用途分为了获取天然产物(粮食、渔业、矿藏)及改良土地、制造、批发(运输)、零售四部分——如果你玩过《文明》系列游戏,想必可以产生具有十足画面感的联想。 他认为,依事务的本性,生存优先于便利及奢华,相关产业亦如是。所以,提供生活资料的农村的利用和改良,是提供便利及奢侈品的城市的发展的基础。而在利润相等的情况下,多数人会基于风险和直观的考虑,将资本优先投入土地,再是制造业,最后才是对外贸易之中。 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劳动 斯密将劳动区别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两种。他主张,生产可再流通商品的劳动是生产性劳动,而生产服务的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这一观点自他对商品交换价值的理解一以贯之。 斯密认为一国土地上,除天然产出外,都是生产性劳动的结果。而非生产性劳动者,其服务无论多么荣耀、多么必要,却“不会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总产出的交换价值”。 《国富论》毕竟成书于二百余年之前,难免有过时之处,斯密也带有工业革命时代和道德伦理学家的深厚印记,但这不影响他思想的伟大。 国民财富的原因 斯密主张,一个国家的财富,即国家收入,其增长与衰落取决于两点:劳动生产力,和生产性劳动者所占的比例。 其中,劳动生产力的增长取决于分工,分工又取决于市场规模,市场的扩张又进一步取决于资本的积累。此外,生产性劳动者的比例取决于预定于支付工资的基金的积累,换言之,还是资本的积累。 所以,斯密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即其富国裕民政策主张的核心,是资本的积累,并将其投入支持生产性的劳动之中。 消费观上,斯密贯彻了他对交易价值的理念,倡导节俭、鼓励储蓄,提倡耐用品的消费,认为这样才能增加维持生产性劳动的资本。而认为应该抑制盛大的宴会、众多的仆从等等即时消费的浪费,因为这并不增加一国年产出的交换价值。 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及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 正像斯密所说,“政治经济学,被视作政治家或立法者的一门科学…旨在富国裕民”,使人民给自己,同时给国家提供充足的收入。但彼时的欧洲,因某些阶层的利益或偏见提出并流行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存在重大弊病。斯密在全书第四篇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两大政治经济学流派——重商主义及重农主义。力图纠正相关理论对朝野的影响。 重商主义:把财富与货币等同起来,主张从贸易中获得财富。倡导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内进行产业保护,对外设置贸易壁垒。斯密批评重商主义将生产,而非消费看做最终目的,因生产者的利益而牺牲了消费者的利益。并最终导致政府职能的过度扩张,经济活力受到抑制。 重农主义:认为国民财富非由货币,而由可供消费的商品构成。认为只有使用在土地上的劳动才是唯一的生产性劳动,旨在通过抑制制造业和对外贸易发展农业。倡导完全自由,消除不合理的管制。因其宣扬的理念过于狭隘,几乎未有国家采用相关政策。斯密批评其对制造业的抑制反而提高了制造品的价格,适得其反的伤害了农业的发展。但对其自由主义的理念表示了充分认同。 斯密相信市场的力量,倡导简易政府;认为国民财富并不等同于货币,而在于其总产出的交换价值;指出一切生产和贸易的最终目的应是消费。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在下面的阐述中表露无遗: “当一切有所偏爱或者限制的体系被完全废除之后,明显的和简单的自由体系就自行建立起来了。每个人,只要不侵犯正义的法律,可以完全自由地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身利益,用自己的勤劳和资本与其他人,或者其他阶层的人竞争。”亚当·斯密,《国富论》论君主和国家的责任 斯密认为菁英阶层,无论多么睿智,其知识和智慧对于指导经济体中每一个个体的劳动,实现最大社会利益都是不够的。因而倡导简政和必要的中央政府,认为其职责主要为以下三条: 1、保护社会免于暴力和入侵的职责; 2、尽可能保护每一社会成员免受其他成员不义或压迫的职责; 3、建立和维护某些公共工程和设施的职责。 最后,斯密讨论了税赋在全体国民和特殊阶层中的缴纳义务,此篇不再赘述。 小结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百年后现代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相当多我们熟知的经济学现象均某种程度的由其观念获得了灵感,并引申、发展而出。 尽管在收入的分配、资本的运用等方面含有道德伦理的印记和慈世悯人的情怀,亚当·斯密是一位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他开创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至今仍影响深远。 附录:亚当·斯密生平 年,苏格兰的法夫郡,寇克卡迪,在这样一座距爱丁堡不远的制造业小镇上,亚当·斯密诞生于此。他出生时父亲已逝,幼年曾被吉普赛人拐走,幸得叔父所救。也许是未出生便丧父的缘故,斯密与母亲的感情很好,一直陪在她的身边,终身未娶。 斯密成绩出众,14岁便就读于格拉斯哥大学,18岁进入牛津,但他对牛津可是满腹牢骚,斥其师资昏庸、误人子弟。 年,斯密开始在爱丁堡大学任教。年,他被格拉斯哥大学聘为教授,主讲逻辑学和道德哲学。 年,《道德情操论》的出版,为年仅36岁的斯密赢得了巨大声望,也使他被布克莱公爵聘为其子的家庭教师,陪同学生前往欧洲大陆游历。三年后,斯密回国,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后回到故乡,潜心写作。 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备受推崇。这部巨著使其被后世认为古典经济学的开山之人。 年,斯密任格拉斯哥大学校长。 年,斯密以67岁高龄辞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gsiduna.com/ydsdly/7193.html
- 上一篇文章: 亚健康肥胖慢性病,解决健康问题的根本
- 下一篇文章: 亚当斯密经济学读懂深圳奇迹,照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