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擎起球乡品牌南方新闻网
八月的梅县区,骄阳依旧,高温炙烤着大地。南口镇中心小学的足球场上热闹非凡,传球、盘带、过人、射门……梅县区“满天星”暑期足球训练营南口分营的小球员们个个神情专注,尽情挥洒汗水。 “开展训练营既能推动校园足球发展,又能在训练中发现好苗子。”南口镇中心小学校长李加勇说,该校先后培养了刘彬彬、潘佳、潘伟明等“国字号”球员。去年,南口镇中心小学、南口镇中心幼儿园还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特色幼儿园。 梅县区与足球的渊源已不是一两日,早在年,国家体委就根据梅县足球运动的悠久历史和发展现状,授予了梅县“足球之乡”的称号。年,梅县再度上榜,成为全省唯一的“足球之乡”。多年来,梅县区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比赛冠军次、亚军67次,为国家、省、市输送了多名优秀足球人才。 当前,梅县区正积极抢抓足球振兴历史性机遇,不断探索足球改革发展新举措,努力踢“精”青训足球、踢“强”校园足球、踢“火”社会足球,延续职业足球“薪火”,精准高效推进足球振兴工作。 踢“精”青训足球 向国家级、省级队伍 输送人才41人 “跑起来!都跑起来!”“注意防守,盯好人!”“这一组休息一下,换下一组!”…… 清晨7点,在原华南虎足球俱乐部训练基地,梅县区业余体校副校长张良华和几名教练员正带着青少年球员进行训练。只见小球员们个个皮肤黝黑、精神抖擞,在绿茵场上尽情奔跑、拼抢,汗水已湿透了大半截球衣。 抓实青训,足球才有后劲。 作为检验和展示足球青训水平重要平台的梅州市运动会将于明年举行。为此,梅县区结合实际,专门制定训练计划、备战方案和“保三争一”的目标,组建了男、女足共10支队伍,备齐、备强教练员,于7月20日起在原华南虎足球俱乐部训练基地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集中训练。 “前期,我们详细制定了训练计划,以6天为1个周期,分5期开展集训。每天早上6∶30至8∶00、下午4∶30至6∶30进行户外训练,中间则进行战术教学,或给学员做暑假作业。”张良华说,此次集训的球员来自梅县区各中小学,半数来自于乡镇,最小的只有9岁,最大的15岁,12名教练员则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针对性教学。 与往年备战不同,此次集训采取“吃住训”于一体的模式,进一步加强了训练的实效。“在区委、区政府和区体育局的支持下,今年集训场地有了重要保障,共有5块11人足球场和1块7人场。同时,学员的吃住环境也有了大大的改善。有了良好的后勤保障,球员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张良华说,8月12日起,球员们就将参加梅州市足球锦标赛,在实战中进一步提升技巧和经验。 “以前参加集训得家长或老师接送,一来一回大半天就过去了。现在这里场地好、吃得好、住得好,训练起来很有劲头。”松源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王欢儿告诉记者,受父亲和哥哥的影响,自己从小就喜欢上了踢足球,每天下课都会去踢球,已经踢了三四年了。哥哥王鑫增还曾入选中国国家少年集训队,自己也想像哥哥一样,努力把球踢好。 青少年是梅县区足球未来发展的基础,加大对青训的投入力度,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 今年5月,梅县区在曾宪梓体育场成立梅县区足球青训中心,由从荷兰阿贾克斯俱乐部引进的富力足球学校外教拉尔夫负责教案统编和技术指导,富力足球学校、梅县区业余体校的中方教练具体执行,每周二、周五晚上为热爱足球的青少年免费授课训练。经过选拔测试,优秀球员还可免费入读富力足球学校,为梅县区选拔和储备更多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 足球青训水平的提高,直观体现在人才输送数量和比赛成绩上。近年来,梅县区共培养足球后备人才多人,向省级队伍输送29人,向国家级队伍输送12人,向职业足球俱乐部输送42人;夺得10个国家级、省级足球赛事冠、亚军。 踢“强”校园足球 开展公益足球训练营 近千名乡镇学子参训 去年12月,在“省长杯”青少年足球联赛高中女子组总决赛中,代表梅州市出战的梅县区华侨中学高中女子足球队,以14∶0、8∶0、4∶0、7∶0、5∶4的比分,分别战胜茂名、江门、韶关、东莞、湛江队,以全胜之姿进入决赛。在决赛中,5∶4力克拥有5名现役广东省队队员的广州南武中学队,成功卫冕“省长杯”冠军。 少年强则中国强,校园足球是梅县区足球发展和振兴的重要基础。踢“强”校园足球,一直是梅县区振兴“足球之乡”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梅县区接连出台了《梅州市梅县区足球综合改革方案》《梅州市梅县区足球队奖励办法(暂行)》《梅州市梅县区足球场地建设补助办法(暂行)》《梅县区创建足球特区发展足球产业奖励扶持办法(试行)》等政策,并将足球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年加大足球训练设施和教学经费的投入,新建、改建学校足球场90个,为校园足球发展夯实了基础。 “梅县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校园足球发展,不断加强校园足球网点学校的建设,并引进15名省级以上退役足球运动员到各网点任专职教练。每年组织开展‘校长杯’足球联赛,通过28所男子足球网点学校、8所女子足球网点学校,带动全区60所中小学校足球水平提升。”梅县区体育局局长冯勇文说,目前,全区60所中小学校均成立了足球队,坚持每周训练不少于3次。同时,各校班级足球队每周有一节体育课用于开展足球教学和训练,真正做到了足球进校园、进课堂。 为进一步提高校园足球水平,梅县区还引进广东赛海伦足球俱乐部、新匠头狼足球俱乐部等社会足球俱乐部进驻多所中小学校。每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学后,免费为学生开展1小时左右的足球“第二课堂”,通过专业足球人士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足球运动,进行足球基础训练、对抗和足球相关游戏等,进一步丰富校园足球文化,推动校园足球发展。 时值暑假,学生们都放假了,但足球功课却没落下。近日,梅县区“满天星”暑期足球训练营分别在南口、丙村、石坑、梅西、松口、隆文等乡镇中心小学开营,免费为近千名热爱足球运动的青少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足球训练。 “受他爸爸的影响,儿子从小就爱踢足球。如今家门口就有专业的训练营,既能加强他的身体素质和团队意识,又能提升足球水平,而且还免费,一举多得!”梅县区松口镇村民廖女士说。 足球从娃娃抓起。梅县区在校园足球延伸和拓展上下功夫,筑牢校园足球的版图,抓住3—6岁幼儿运动习惯的养成,将校园足球向下延伸到幼儿园,规划幼儿足球发展,在城区小学附属的5所幼儿园开展足球项目的兴趣培养与训练。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梅县外国语学校幼儿园、梅县区实验幼儿园、梅县区程江镇中心幼儿园、梅县区南口镇中心幼儿园还入选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名单。 踢“火”社会足球 完善三级足协网格体系 建成个足球场 下午6点半,落日的余晖洒在客都健身中心崭新的足球场上,一群足球爱好者正在追逐着黑白相间的足球,脚弓传球、盘带过人、大力射门、奋力扑救……加油声、笑声此起彼伏,“足球之乡”的市民们沉浸在足球的快乐之中。 “新球场,踢起球来就是得劲啊!以前在沙地踢,一不小心摔一跤,起码得歇上好几天,有时候连沙地场都得排队。”今年43岁的市民陈鹏辉是一名有着30年球龄的老球友,至今仍然坚持每周来踢上两场球。 面对民间旺盛的足球需求及参与热情,梅县区大力完善场地建设,有效解决了足球爱好者对场地供不应求的烦恼。近年来,梅县区投入10多亿元用于足球场馆场地建设,新建、改建各类足球场个,其中包括按国际比赛场馆标准设计、可容纳观众2万多人的曾宪梓体育场。 “接下来,梅县区将借助梅州成为全国社区足球场地建设试点的契机,拓宽资金渠道,改造升级全区中小学现有足球场,用好城市边角地、绿化地、荒地、闲置地、公园、废旧厂房等。今年将规划建设15个以上社区(社会)足球场,达到每4人拥有1块足球场地的水平。”冯勇文说,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各镇乡贤、企业家兴建足球场地,力争每个镇拥有一个标准11人制足球场,并建立学校和社会对场地的共享机制,免费对外开放更多足球场。 足球场地的不断完善,为社会足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各类足球赛事自然接连不断,群众参与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从每年春节举行的“贺岁杯”足球赛开始,再到“五四”青年杯、机关职工足球联赛、乡镇足球超级联赛、中小学足球联赛,大大小小的足球赛事一年到头都在上演着,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业余足球爱好者、中小学等群体纷纷组建足球队,热情参与。 年春节前夕,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完赛场)村级足球联赛、春节足球联赛、贺岁杯足球赛在全区19个乡镇(办事处、高管会)全面打响,支球队积极参与,参与人数达到人,创下了历史新高。不仅群众参与热情高,球场边更是座无虚席,加油呐喊声此起彼伏。 梅县区业余足球发展能遍地开花,离不开“足球之乡”浓厚的足球文化底蕴,也离不开党委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各级足协的支持、组织。 “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区、镇、村三级足协网格体系,引导村一级成立镇足协会员单位,并设置设一名理事长,主要负责组建村级足球队、成立村级足球基金会以及兴建足球场,打通振兴足球的‘最后一公里’。”梅县区足球协会会长廖振平说,截至目前,梅县区培育发展了区级足球俱乐部1家、镇级足球俱乐部6家,积极推动成立区级足球协会1个、镇级足球协会19个,实现了全区乡镇(办事处、高管会)全覆盖。 ■相关 “华南虎”风行雨散 “四三三”接力冲锋 梅县区组建足球队参战中冠联赛,延续职业足球之火 “时日有序,聚散有时。天涯未远,岁月无虞。感谢有你,江湖再见!” 年2月13日,广东华南虎足球俱乐部官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gsiduna.com/ydsdms/11637.html
- 上一篇文章: 达沃斯议程对话会都谈了啥重点在这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