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病~炭疽病的防控

文章来自于谭志健.红指针推荐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炭疽病因脾脏显著肿大,天然孔流出带泡沫的暗色血液,常于数分钟内死亡,俗称"连帖胀"。

病理变化特点:

患畜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

人感染后表现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及肠炭疽,偶有伴发败血症。

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国,多为散在发生。我国在连年应用炭疽芽孢疫苗预防接种以来,炭疽的发生已基本得到控制,个别地区偶尔出现。

但随着国际上生物战剂的研究发展和恐怖组织的活动,炭疽正在对人畜构成新的威胁。

病原:

炭疽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体两端平直,无鞭毛。在病料检样中多散在或呈~3个短链排列,有荚膜;在培养基中则形成较长的链条,呈竹节状,一般不形成荚膜。

特别注意不能解剖!!!原因是暴露于充足氧气和适当温度下能在菌体中央形成芽孢。

炭疽杆菌为兼性需氧菌,在1~44℃都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为7.3~7.6。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菌落有花纹,呈卷发状,中央暗褐色,边缘有菌丝射出。

炭疽杆菌菌体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但芽孢则有较强的抵抗力,在干燥的状态下可存活30~50年,℃干热60分钟方可杀死。故常用柴油和汽油点火消毒。

现场消毒常用0%的漂白粉、0.1%升汞、0.5%过氧乙酸,来苏儿、石炭酸和酒精的杀灭作用较差。

流行病学:

患病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当处于菌血症时,可通过粪、尿、唾液及天然孔出血等方式排菌。

如果尸体处理不当,尤其是形成芽孢,可能成为长久疫源地。

主要通过采食污染的饲料、饲草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但也可经呼吸道和吸血昆虫叮咬而感染。

自然条件下,草食兽最易感,以绵羊、山羊、马、牛和鹿最易感,骆驼和水牛及野生草食兽次之,猪的易感性最低,犬、猫、狐狸等肉食动物很少见,家禽几乎不感染;许多野生动物也可感染发病,实验动物中以豚鼠、小鼠家兔较易感,大鼠易感性差。人对炭疽普遍易感,但主要发生于那些与动物及动物产品接触机会较多的人员。

本病常呈散发,有时可为地方性流行,干旱或多雨涝积、吸血昆虫大都是促进炭疽暴发的因素。干旱季节,地面草短,放牧时牲畜易于接近受污染的土壤;大雨后洪水泛滥,易使沉积在土壤中的炭疽芽孢泛起,并随水流扩大污染范围。此外,从疫区输入患病动物产品,如骨粉、皮革、毛发等也常引起本病的暴发。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5天,最长可达14天。

(1)最急性型:

常见于绵羊和山羊,偶尔也见于牛、马、鹿。表现为脑中卒的经过(卒中型)。外表完全健康的动物突然倒地,全身战栗,摇摆,昏迷,磨牙,呼吸极度困难,可视黏膜发绀,天然孔流出带血泡沫的暗色血液,常于数分钟内死亡。

()急性型:

多见于牛、马。病牛体温升高至4℃,表现兴奋不安,吼叫或顶撞人畜、物体,以后变为虚弱,食欲、反刍、泌乳减少或停止,呼吸困难,初便秘后腹泻带血,尿暗红,有时混有血液,乳汁量减少并带血,常有中度膨气,腹痛,后肢踢腹,孕牛多迅速流产,一般1~天死亡。马的急性型与牛相似,还常伴有剧烈腹痛,卧地翻滚。

(3)亚急性型:

也多见于牛、马。临诊症状与上述急性型相似,除急性热性病征外,常在颈部、咽部、胸部、腹下、肩胛或乳房等部皮肤、直肠或口腔黏膜等处发生炭疽痈,初期硬固有热痛,以后热痛消失,可发生坏死或溃疡,病程可长达1周。

(4)慢性型:

主要发生于猪,多不表现临诊症状,或仅表现食欲减退和长时间伏卧,在屠宰时才发现颌下淋巴结、肠系膜及肺有病理变化。有的发生咽型炭疽,呈现发热性咽炎。咽喉部和附近淋巴结肿胀,导致病猪吞咽、呼吸困难,黏膜发绀最后窒息死亡。

肠炭疽多伴有便秘或腹泻等消化道失常的临诊症状。也有个别败血型病例发生急性死亡。

病理变化:

急性炭疽为败血症病理变化,尸僵不全,尸体极易腐败,天然孔流出带泡沫的黑红色血液,黏膜发绀。

剖检时,血凝不良,黏稠如煤焦油样;全身多发性出血,皮下,肌间、浆膜下结缔组织水肿;脾脏变性、淤血、出血、水肿,常肿大~5倍,脾髓呈暗红色,煤焦油样,粥样软化。局部炭疽死亡的猪,咽部、肠系膜以及其他淋巴结常见出血、肿胀、坏死,邻近组织呈出血性胶样浸润,还可见扁桃体肿胀、出血、坏死,并有黄色痂皮覆盖。局部慢性炭疽,肉检时可见限于几个肠系膜淋巴结的变化。

诊断:

1.镜检:取末梢血液涂片后,用瑞氏或姬姆萨(或碱性美蓝)染色,发现有多量单在、成对或~4个菌体相连的短链排列、竹节状有荚膜的粗大杆菌,即可确诊。局部淋巴结检出的细菌且常见有荚膜阴影,而菌体消失。

.聚合酶链反应(PCR):

PCR检测炭疽杆菌,具有高度特异性。对腐败病料和血液中的炭疽杆菌有较好敏感性,但对炭疽芽孢的检测不够敏感,其最低检出量为个芽孢。

防制:

在疫区或常发地区,每年对易感动物进行预防注射。

常发地区每年3月或9月对所有家畜用第号炭疽菌苗,不论大小皮下1ml注射,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一年。加强检疫和大力宣传有关本病的危害性及防制方法,特别是告诫广大畜主不可剖检和食用死于本病的动物。

对已确诊的患病动物,一般不予治疗,应严格销毁。对特殊动物必须治疗时,应采取治疗措施,并有严格隔离和防护条件。

抗炭疽高免血清是治疗炭疽的特效药物。早期可获得很好的效果。

治疗剂量:牛、马为~50ml;

猪、羊50~10ml。

预防剂量:

牛、马为30~40ml;猪、羊16~0ml,有效预防期为10~14天。

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几种抗菌药物或抗炭疽血清联合使用,收效更为显著。

受威胁区假定健康动物作紧急预防接种,逐日观察至周。

发现本病应尽快上报疫情,划定疫点疫区,采取隔离封锁等措施。

死尸天然孔及切开处,用浸泡过消毒液的棉布或纱布堵塞,连同粪便、垫草一起焚烧,尸体可就地深埋,病死动物躺过的地面应除去表土15~0cm,并与0%漂白粉混合深埋。畜禽及用具场地均应彻底消毒。

禁止疫区内动物交易和输出动物产品及草料。禁止食用患病动物的乳、肉。当达到本病解除封锁的条件要求时,再解除封锁。

《牛经大全》①针炙穴:脾俞穴在左胸旁,倒数肋骨三根后,若离背脊五寸处,侧针顺着肋缝扎,针已进脾左右摆,此穴专治连贴胀。(炭疽病专用穴)

附:②肺俞穴在胸右侧,倒数肋骨五根后,肋骨缝间扎一针,侧针一至三寸深,主治肺家各种病,气管有痰喘息鸣。(各种肺病专用穴)

③海门穴在肚脐边,肚脐两侧是穴位,左右两边各一针,平针两至三分深,拉起肚皮进针慢,宿水停脐用此针。(宿水停脐专用)

宿水停脐是老中医的讲法,病因是水湿困脾阳,肾阴虚不能运水,治则:以温化脾脏,燥湿健脾,温阳利尿为主。如:炒苍术,陈皮,肉桂,菟丝子,车前草,猪苓,茯苓,杜仲等。临床表现是腹膜炎引起腹腔积水或脓液。常见病是腹膜炎,副猪,放线菌病,焦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慢性肾炎,水肿病。肚子慢慢变大,腹部两边并不对称,触诊圆如鼓,穿刺有水样或淡黄色液体并夹带脓性枊絮状物流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gsiduna.com/ydsdly/6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