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下称“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召开。11月30日下午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称“代表作名录”)。尽管早在年,二十四节气就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并没有像其他非遗项目那么“火”,在各类非遗活动、传承人的认定等工作中,涉及二十四节气的很少。此次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则表示着传统农业文化得到重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它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多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在没有“天气预报”的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至今仍在影响国人,指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虽然现在,“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诗意“二十四节气”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gsiduna.com/ydsdly/6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