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花了两个下午的时间读完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是村上春树自33岁起,近“四分之一个世纪”参加了多达26次马拉松比赛和数次铁人三项比赛,以及为备战比赛坚持长跑,过程中的思考和剖析。读来,不疾不徐,真诚有力。

当我在跑步我在思考什么?拿起这本书,不禁问自己这个问题。

跑步对我来说,已经是几个月前的事情了。每天清晨,迎着一缕阳光,呼吸着第一波新鲜空气,穿过几条小路,到达公园。早春时节的公园,是大自然献给早起者的馈赠。一切都是新的,绿色的叶片沾着露水,色彩丰富的花绽放着第一道绚烂。经过一整晚的呼吸作用,它们如约在太阳照耀大地后苏醒。虽然现在正值立秋的酷暑,早春的言说似乎不合时宜,感受却真实存在。

尽管清晨这般美好,我还是没能坚持下来。对于自己,从未将一件事情坚持到底,追求形式大过追求实质,常在过程中败下阵来的这种行为,进行反思。

村上先生跑步每周是60公里起,我跑步就是绕公园跑两圈,约摸3.5公里。

跑步中无非想的是“今天也要好好跑哦……什么时候跑完……再坚持跑一圈吧……终于跑完两圈了,也算今日份成功了,开心……”然而到了第二天,一次懒床就把这当初设想的“伟大计划”轻易击垮。尽管跑步这件事情对我来说,也并不是太难。

最近在尝试每天半小时运动,每日读经、打坐,希望在这本书的激励下持续下去。不要误会,这本书绝非市面上那些励志书籍,阅读场景也绝非“我准备坚持跑步了,拿来读一读”。这本书给我们的参考价值是什么呢?

本书分为八个章节,前六个章节作者围绕写作、长跑、参加马拉松比赛—跑雅典马拉松线路、第一次跑超级马拉松展开。后两个章节围绕“跑者蓝调”后村上春树开始尝试铁人三项展开。

村上春树先生是怎样成为一名长跑者的?性情使然。按村上先生的说法,他是“爱独处”“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所以这本书他一再强调,并不是告诉大家“跑步很好,大家都去跑步吧”,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项适合自己和喜欢的运动,历经整个过程的体验、得失与享受。“跑步对我来说,不独是有益的体育锻炼,还是有效的隐喻。”

当你在跑步,你在思考什么?“在寒冷的日子,我可能思考下寒冷;在炎热的日子,则思考下炎热;悲哀的时候,思考一下悲哀;快乐的时候,则思考下快乐。”“我几乎从不曾思考正儿八经的事情。”“想就河流作一番思考,想就云朵作一番思考,然后心中却是空空的。”

看来跑步者各有各的不同,在跑步时想的大概也没太大区别,一种是脑袋空空,一种是胡思乱想。

“跑长跑的人望去都是相似的,人人都像在思考什么问题,也许什么都没想,却似乎聚精会神。”不管思考什么,都是为了能更集中精力,持续地跑下去。

村上春树是从写完第三部小说《寻羊冒险记》开始跑步的,从完成第二部小说《的弹子球》开始关停他经营良好的爵士酒吧的,从看完一场让人舒服的棒球演出后开始萌生写小说的想法的,紧接动笔完成第一步小说《且听风吟》。擅于长跑的人,确实是一开始做,就停不下来的节奏。在确定的时间,有着明确的目标,下定决心去做。这种确定背后,有一个不知强大多少倍的“自我”。

把自己比作一台机器

强大的“自我”会为了达成既定目标,把自己比作一台机器,甚至让自己“出窍”。对于从没参加过高强度、高难度极限运动的人来说,这实属难得的“过来经验”。

村上春树在这本书谈了几次特别的马拉松经历--在盛夏的雅典跑第一个四十二公里,跑一百公里的超级马拉松。

在跑一百公里的超级马拉松,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台“纯粹的机器”,“无须感觉,唯有向前奔跑”,将“自我”看作“便宜的形式”。“拥有意识的人试图去否定意识。”把自己“驱赶进无机的场所里去。”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本能,一种“存活下去的唯一出路”。估计特种兵在进行魔鬼训练时也是这么想的吧。

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村上描述了一个训练者“身体的秘密”--“身体是极为事务性的体系,只有耗时费日,断断续续地,具体地给它痛苦,它才会认识和理解这信息,才会主动地接纳给予它的运动量。”

别把身体当回事儿,“把自己比作一台机器”,这对坚持运动、挑战自我的人真是大有裨益。

“跑者蓝调”—原来曾叩响你的门

开过爵士酒吧的村上春树,音乐品味注定不凡。跑步时候的他,尤其喜欢听爵士和摇滚。而蓝调,不同于爵士的欢快律动,蓝调的旋律,常常有着一丝忧郁,一点倦怠,一抹怅然若失。

在跑完一百公里的超级马拉松,“跑者蓝调”向作者袭来—“或许近乎‘心灰意冷’的东西”,“跑过七十五公里,疲劳感突然销声匿迹后,那段遗失的空白之中甚至有某种哲学或宗教的妙趣。其中有强迫我内省的东西。也许是因为这个,我再也无法以从前那种不顾、单纯积极的态度面对跑步了。”

不再单纯积极面对跑步,不再单纯积极地像之前那么喜欢、执着一件事儿,不再单纯积极地去爱而不问缘由,不再单纯积极地去做而不问结果……“跑者蓝调”原来曾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

村上给出答案,“这大约就是人生吧!我大约只能原封不动地照单全收,不问根底缘由不管来龙去脉”。让它自然地来,自然地去。

在那些不那么单纯积极的日子,那些空白、痛苦、挣扎、苦乐参半的日子,不管是什么照单全收,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做好能力所及。

作者在从“跑者蓝调”解脱后的某一刻,又感受到了它“微弱的胎动”。那些挣扎、痛苦、空白、孤独,都会过去,却也刻在记忆里,不曾忘却。

“Painisinevitable;sufferingisoptional.”主动选择磨难,接受磨难带来的痛楚(一切)。怎么有种”不折腾的人生不值得“的意味呢。

村上春树身上的摇滚精神

说到折腾,似乎这是摇滚人的特质。这本书确被村上春树安利了好多摇滚乐。滚石乐队《乞丐盛宴》《同情恶魔》,红辣椒乐队,埃里克·克莱普顿,还有布莱恩·亚当斯《至死都是十八岁》。

《至死都是十八岁》也是这本书第八章的主题。在跑完超级马拉松后,村上有意无意地开始把兴趣放在铁人三项上。慢慢形成了“上半年铁人三项,下半年马拉松”的运动schedule,运动的人生真是永无止境。由自行车、游泳和跑步构成的铁人三项,听起来就比跑步难上几个台阶。当成绩不尽如人意,或别人出于任何目的的劝说,村上春树是这样回应的:

“不管别人说什么,这是我与生俱来的性格,就好似蝎子天生要蛰人,蝉天生要死叮着树一般。又好比鲑鱼注定要回到它出生的河流,一对野鸭注定要相互追求一样。”

“不拘什么,按照喜欢的方式做喜欢的事,我就是这样生活的。”

他拎着一只并不是因为喜欢,时间久了也便有了情感的旧包,向着“虎头蛇尾”,向着“进化的尽头”前行。一种凛然无畏的气势迎面而来。

什么是摇滚精神?“Painisinevitable;sufferingisoptional.”为了认定的事儿,固执地坚持,义无反顾;崇尚自我,反抗平庸。这是村上春树身上让人鼓舞的摇滚精神。“至死都是十八岁”,这句话真有力量。

关于艺术的,关于未知的

村上说,在日本,总有人质疑“你过着健康的生活,难道不会有朝一日写不出小说嘛?”关于艺术与危险的双重关系,村上认为:“所谓艺术行为,从最初的缘起就含有不健康的、反社会的要素。”“如果可能,我很想避开这种‘憔悴方式’。我心目中的文学是更为自发,更为向心的东西。”这在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学气质中,是一股“清流”了。

在跑步与写作的关系,村上专门在第四章《我写小说的许多方法,是每天清晨沿着道路跑步时学到的》作了说明,这两者有着很多共同点。都需要专注力与耐力,都需要在训练中获得。如此相得益彰,在日本却被不少人看作不符合“艺术家=不健康者、颓废者”的异类。不同地域的不同艺术理解与表达,真是一个迷思。

在经验法则和本能下,未知的,往往总是最吸引人的。

“我凝神注目,试着窥视身体内部,企图看清存在于那里的东西是什么形态。然而如同我们好似迷宫的意识,我们的身体也是一个迷宫,处处是黑暗,处处有死角,处处有着无言的启示,处处有着二义性在等候着我们。”

“还没有开跑,我无从得知。这,才是马拉松比赛。”

开放的态度,不断探索的思考,也是这本书引人入胜的地方。

对于村上春树来说,“跑步是一种有效的隐喻”。“‘Painisinevitable;sufferingisoptional.’每当我长跑的时候,脑海里反复出现这句话。”

于你我而言,那些正在经历的,正在攻克的,虚妄的,不能成为骄傲的,痛楚的时光,不总是灰暗的。是生命里的隐喻。

那些生命体验,切实感受,身体与意志的挣扎,无限接受自我的契合,等待被内化,被展现,被述说,被书写。

徐姑娘无意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gsiduna.com/ydsdly/5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