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文字,之二天气
天气预报与现在 跟我一起想,一个延伸的现在。 “现在”(‘Now’)被一直延伸,变得愈来愈长久。有别于大部份动物,我们(人类)知道这个瞬间和下一个瞬间的关系,并从而创造一种现在感。时间流动的方式是不变的,换言之,一个瞬间与下一瞬间的关系是自然而然的。胡塞尔(EdmundHusserl)补充说,对于即将来临一刻的预期,和对于刚过去一刻的记忆,都是我们感受到的“现在”的组成部份。要不是这样,我们不可能发展出这么厉害的定位感。胡塞尔的设想是,只有当一个主体以其预想和记忆作为空间中体验和定位的尺度,他才知道“现在”。 要是你能理解我的想法,我们便可进一步说,一个人所知道的“我们的”时间必然包括在“我自己的”时间之内;我的“现在”在你的之内,或,你的“现在”就是我周遭的世界(反之亦然)。那么,当我们的“现在”在时间上延伸了,便不得不涉及“此处”的问题,尤其是关于空间的种种问题,例如到底是什么构成我们周遭的世界。 我们熟悉的“现在此处”(‘nowandhere’,又作“无处”(‘nowhere’))可能也是“现在别处”(‘nowandthere’)。主体能(在空间中)随处移动,所以毫无疑问,我们不仅懂得将自己放在刚过去的时刻和马上发生的时刻之间,也懂得在空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下一刻要进入的空间中,或者在昨天活动的地图上。我们的社会是按照这种延伸的定位能力来构成的,所有社会秩序(例如道路交通)都基于人有这种预判的能力来组织。在我们的组织中,走进某处并不只是意味着我们就在“此处”或“那处”,而是包含了我们来自那处、现在正在此处、很快将在那处的全部意思。 试想像,如何我们只凭一幅巴尼特·纽曼(BarnettNewman)的画去寻找方向,那我们的头脑将开开停停,就像一盏闪光灯;我们对于世界的感受将变成一串无休止的延滞、停顿的瞬间。纽曼认为,这样我们便可以接近一种共同的原始状态,同时仍保持着某种奇怪的踏实感,可事实却非如此。事实是在我们身外没有任何“真实”,只有文化的建构。你的时间,我的时间——尽管爱因斯坦试图将我们封装在一种客观时间里——无非都是实际的手段,以养成我们周遭的世界。说实际,是因为我们现在知道时间相对于引力,就是说,站在世上最高的大楼顶上过一亿年,要比站在街上过的一亿年要长一秒钟。我们需要集体地养成一个共同的外部世界,这是一件不需怀疑那么实际的事,否则我们都会像《楚门的世界》中的楚门那样,各自活在自己孤立的现实中。 到底“现在”历时多久?“此处”在何处结束?我们的“现在此处”的最前线就是天气预报。在封建时代,气象学关乎生死。对天气的预测来源于一种切实的需要,即将“现在”延长,延长至能包括明天的天气,就像从我们非常阻滞的现实飞跃到未来去。天气预测像时光旅行者一样,将未来的一部份带回来,放进我们共同养成的“现在此处”中。 农民的需要衍生了一种天气的科学——天气的变化因素复杂,难以预计,是一件最为广泛地属于所有人的事情。什么是真正属于人类集体的?那就是天气图。只股票市场行情可以与之相比。在西方,天气报告的重要性随着农业式微而减退。在电视新闻,股票市场消息(通常在天气预报前后播出)侵占了天气预报的时间,令天气预报变得愈来愈短,聊聊几句了事。每日股票行情和紧接的天气预报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时间)参照框架,“正式”通知我们刚刚完成的和即将发生的都属于现在了。刚刚发生的(每日股票行情)和马上发生的(天气预报)完美地构成了今天我们集体养成的“现在”。“现在”吞食日历,将即将到来的天气消化成一堆堆股票市场数字。 我们可以发现,一种集体时空感的养成,是可以通过某些形式表现达到的。天气预报是体验的自动调温器,通知我们该感到冷了,风从哪里来了。正是通过不同层次的形式表现,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现在此处”)的即时身体感觉被抽空了,取而代之的是电视和自动调温器。因此,只要我们了解这些形式表现,我们便可以更高效地定位自己。寒冷感来自于自动调温器上显示的数字,而不是来自皮肤的感觉。这样的调节是无限制的,唯一危险来自我们误信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好比说你身在别处,却相信自己在此处。就像楚门那样。 文字来源: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首次刊登于《OlafurEliasson》(伦敦、纽约,年),–41页 收录于TYT[TAKEYOURTIME]Vol.4:OlafurEliasson:Writings-,StudioOlafurEliasson 翻译:翁子健 图片说明及来源: 《楚门的世界》剧照,来源:网络 电视股市财经播报,来源:网络 电视气象:来源:网络 《绿水》,, 东京,, 来源:StudioOlafurEliasson 《五代雪渔图》,来源:网络 《双日落》,, 乌得勒支,(荷兰), 摄影:HansWilschut 来源:StudioOlafurEliasson 《小太阳》LittleSun, 亚的斯亚贝巴, 摄影:MerklitMersha 来源:StudioOlafurEliasson 《冰之观察》,哥本哈根,, 来源:StudioOlafurEliasson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gsiduna.com/ydsdly/3892.html
- 上一篇文章: 国画丨美哭二十四节气你知道多少
- 下一篇文章: 亚健康却查不出病,75的人却都处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