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鸭、雏鹅及雏火鸡等多种禽类,多发于2~7周龄的雏鸭和雏鹅,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10周龄时仍能出现感染发病,种鸭及成年蛋鸡不易感。

潜伏期的长短与菌株的毒力、感染途径以及应激等因素有关,一般为1~3天,有时长达1周左右。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很多禽场发生本病以急性病例占多数,也有部分禽场则以亚急性和慢性为主。

本病的发生、流行以及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与应激因素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感染而未受应激的鸭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卫生及饲养管理条件较好的鸭场常表现为散发且多为慢性。气候、饲养密度、鸭舍环境,温度应激、饲料配比不当、缺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运输应激,其他疾病感染等因素均能诱导和加剧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本病常发生于低温、阴雨、潮湿的季节,冬季和春季较为多见。本病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刺破的足部皮肤的伤口、蚊子叮咬等多种途径传播。感染、发病后,死亡率为1~80%,甚至高达90%以上。耐过的鸭生长迟缓、增重减慢,平均体重比正常禽低0.5~1.5kg,甚至不到正常禽的一半。饲料报酬显著下降。鸭场一旦发病,其周边的鸭场或鸭群也会相继发生该病的流行,而且很难从发生过该病的鸭场根除,如果不改善饲养条件和环境卫生,就会引起不同批次的达到易感日龄的小鸭感染发病。

1发病特点

最急性型病例多见于2~3周龄的雏鸭,病程一般为1-3天。患禽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离群、打喷嚏;眼鼻分泌物增多,眼有浆液性、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常使眼眶周围的羽毛粘连,甚至脱落。鼻内流出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凝结后堵塞鼻孔,使患禽表现呼吸困难,少数病例可见鼻窦明显扩张。部分患鸭濒死期神经症状明显,如头颈震颤、摇头或点头,呈角弓反张,抽搐等。日龄稍大的幼禽(4-7周龄)多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病程可达7天或7天以上。表现为精神沉郁、腿软弱无力、痉挛性点头或头左右摇摆,难以维持躯体平衡,部分病例头颈歪斜,当遇到惊扰时,呈转圈运动或倒退。

2特征病变

本病主要特征是浆膜出现广泛性的多少不等的纤维素性渗出,故有传染性浆膜炎之称,可发生于全身的浆膜面,心包膜、气囊、肝脏表面以及脑膜最为常见。急性病例的心包液明显增多,其中可见数量不等的白色絮状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膜增厚,心包膜常可见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渗出物。

病程稍长的病例,肝脏表面覆盖着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性膜,厚薄不均,易剥离;肝肿大,质脆,呈土黄色或棕红色或鲜红色;气囊混浊增厚,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呈絮状或斑块状,颈、胸气囊最为明显;神经症的病例,可见脑膜充血、水肿、增厚。有些慢性病例常出现单侧或两侧跗关节肿大,关节液增多,也可发生于胫跖关节,关节炎的发生率有时可达病禽的40%~50%。

3区别诊断

1)与大肠杆菌病区别:由大肠杆菌所致的鸭大肠杆菌病以肝脏肿大、出血和脑壳出血、脑组织充血及坏死灶为特征性的病变特征,通过不呈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而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是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特征性病变特征,是重要区别之一;将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和麦康盖琼脂培养基,经37℃培养24-72小时,大肠杆菌能在二种培养基上生长,呈大肠杆菌菌落特征,而鸭疫里默氏杆菌仅能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呈特征性菌落,是区别之二;将病料涂片或触片染色镜检,大肠杆菌呈较大,大小不太一致,而鸭疫里默氏杆菌呈卵圆形小杆菌,而且大小比较一致,是区别之三。

2)与巴氏杆菌病区别:由巴氏杆菌能引起各种日龄鸭、鹅发病,尤其是青、成年鸭、鹅发病率比幼年鸭、鹅高,而鸭疫里默氏杆菌仅引起7周龄以内的鸭、鹅发病,7周龄以上极少发病,是流行病学上重要区别之一;肝脏呈灰白色坏死病灶,心冠脂肪出血等是巴氏杆菌病特征性病变,无“三炎”病变,而“三炎”是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特征性病变特征,是区别之二;小白鼠接种,巴氏杆菌能致死,而鸭疫里默氏杆菌不能致死,是区别之三。

4防治

药物可以选择浆膜灵、佰牧杆克爽、氟苯尼考、杆菌速康。

联系电话

--









































治疗白癜风北京医院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坑不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gsiduna.com/ydsdls/5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