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类文明出现以来,疫症侵袭人类,从古至今都有发生。

世界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瘟疫,多与动物有关,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非典、鼠疫等皆属之。疫症流行,除了造成大面积死亡,严重的甚至会瓦解国家与文明,可见疫症的非凡威力。

从殷墟甲骨文中看到我国疫症史,龟甲已有“虫”、“蛊”、“疟疾”、“疾年”的文字记载。

先秦的《尚书》、《山海经》和《左传》,都会见到“疠”字,孔颖达《周易注疏》:“疠疫谓害气流行,岁多疾病。”

我国历代抗疫斗争中,通过无数代医生的诊治,慢慢发展出隔离、检疫、饮食及改善环境卫生等措施,以减低疫情扩散风险,抗疫的同时亦造就不少名医。

今天小岩要讲是晚清著名医学家、公共卫生学家伍连德——一位检疫与防疫事业的先驱。

伍连德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说到北京协和医医院,大家都耳熟能详。伍医院及医学院的主要筹办人之一。

抗疫泰斗伍连德博士(网上图片)

清宣统二年(年),我国东北部爆发史上最大鼠疫,先后波及了69个县市,死亡人数达六万多人。

从存留下来的资料显示,世界不少国家卫生部的文件,鼠疫都被列为第一号传染病,因为它在历史上令人谈之色变。

鼠疫在欧洲有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名字——黑死病!

疫情在东北爆发,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有近二万人死亡,并不可遏制地朝周边迅速扩散。东北每天都有人死于鼠疫,无数人逃离家园,却无法逃离鼠疫的魔掌。东北尸横遍野,千里无人烟。

东北肺鼠疫尸体堆积如山(网上图片)

据《东三省疫事报告》记载,追溯鼠疫源头,是一名在沙俄西伯利亚工作的中国男子,染上当地由旱獭(土拨鼠)传染的鼠疫,再传入中国境内。

沙俄方面为进一步控制疫情实施隔离,驱赶大批华工出境,导致疫情迅速散播。一时间,长春、奉天、大连、天津、北京、济南等铁路和海陆交汇处,均遭鼠疫肆虐。

如何控制疫情,成为当时风雨飘摇的清政府一道“生死命题”。

冒死解剖尸体,确认鼠疫杆菌

黑死病也叫鼠疫,是一种通过鼠类传播给人类的致命传染病。

东北爆发的这场鼠疫,由于清政府前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已经演变成一种人传人的瘟疫,传播速度惊人。

在当时东北的政治形势下,竟然成为沙俄和日本威胁清政府的重要筹码。这两个一直虎视眈眈东三省的国家,企图以派医疗团队为理由,派兵进驻东北。

疫情和外交同时告急,清政府外务部官员施肇基站了出来,推荐年仅31岁的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伍连德前往东北,全权负起抗御疫情的重任。

伍连德祖籍广东台山,出生于马来亚,是首位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

年轻的伍连德

伍连德义无反顾地接受使命,带领学生林家瑞,立即赶往疫区前线。

火车停在哈尔滨付家店,刚下火车,便看到一名开客栈的日本女子突然死去,死前且有咳嗽吐血的症状。

为了确认死因,伍连德和林家瑞带了检验器械,就在客栈里头对尸体进行解剖。

他们从死者的右心房抽出两管血,又从肺脏和脾脏等取样,放在载玻片,然后迅速将尸体缝好,放在政府提供的棺木中——当时的社会习俗,是不准损伤尸体的。

伍连德这次对鼠疫死者进行解剖,不仅是付家店有史以来的第一起鼠疫死者验尸,也是整个中国的第一起,这个日子值得铭记——年12月27日。

研究过细菌病理学的伍连德,在高倍显微镜下发现了鼠疫杆菌,确认肆虐东北的传染病正是鼠疫所致。

伍连德一面通知北京当局,一面恳请地方官员来客栈观看显微镜下的细菌,他要用事实来说服这些官员。

镜头下的鼠疫杆菌

确认鼠疫源头。

伍连德博士在他的自传《抗疫斗士——一个现代华人医生的自传》里写道:“在那里我发现情况令人很不满意,地方行政官肯定是个鸦片烟鬼,还自称是一名业余医师,根本不相信病菌或外国药品。医院实验室和防疫消毒站,只有一个曾经是浴室的防疫室,用来安置那些怀疑被传染的病人。那些咳嗽、呕血、和各种头痛的人,被不加区分地扔在那里。”

满洲里距离哈尔滨的中东铁路共有八百八十公里,车上乘客陆续在各站下车,当中包括染病的人。疫病就这样不受控制地散播开来,哈尔滨不能幸免。

“哈尔滨”来自满族语言,意思是晒渔网的地方。

年,中东铁路通车后,哈尔滨迅速繁荣起来,人口达到了七万。城市中心居住了很多沙俄和日本侨民,还有不少外籍西方人士,是沙俄势力在东北的主要据点。

付家店就在铁路东边,现在叫道外,疫病就是在这里彻底爆发,人们把这称呼为“地狱”。

伍连德迅速带人在这里查找传染源头,他发现最先传染开来的是居住在满洲里一带的俄国人,后来才查明,是由西伯利亚传入满洲里。

两个月内死了三百九十二人,病毒的源头是一群以捕猎土拨鼠为猎的山东移民。这些人捕捉土拨鼠,剥下鼠皮染色,冒充黑貂卖钱。

当时的哈尔滨重灾区,疫症严重得索性烧掉房屋(网上图片)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说服清政府对疫情采取科学的防疫措施

伍连德一方面通过科学实验分析鼠疫爆发的原因和传播途径,从源头上切断鼠疫的传播途径;另一方面又在沙俄、日本等势力之间多方斡旋,确保防疫工作顺利开展。

当时的中国医学非常落后,沙俄与日本威胁清政府,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这场传染病,他们会派军队接管,伍连德深知,他们想要夺取东三省主权。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伍连德想尽办法说服清政府对疫情采取科学的防疫措施。

年1月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一个鼠疫研究所

清政府下令各处严防,实施交通管制。跨疫区者必须申请特别批准,民众甚至军官都不许随便走动。

伍连德全权接手哈尔滨防疫局,他发明了双层纱布口罩,设立检疫所、隔离所及消毒所等部门,在各病院中设医官、庶务、司药生、看护、巡长等职务,有效地阻止了疫情扩散。

伍连德设计的双层纱布口罩,这种口罩被称为——“伍氏口罩”

为彻底杜绝鼠疫传染,年1月31日,伍连德在征得朝廷及地方官绅同意后,率领防疫部门将辖区内数千具染疫尸体全部火葬,这在守旧的中国是很难做到的。

而后,他区分治疗不同病情的病人,避免交叉感染,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伍连德的措施成为了表率,奉天、长春、黑龙江纷纷起而仿效,防疫体系终于初步建成。

长春采取的隔离措施(网上图片)

正在听取疫症报告的伍连德(右一)(网上图片)

确认传播方式,提出肺鼠疫病理学说

伍连德解剖鼠疫死者以检取病体样本,经临床与细菌学检验,提出肺鼠疫病理学说。

他将鼠疫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淋巴腺鼠疫,死亡率比较低;

第二类是:肺鼠疫,是通过人与人之间接触,经咳嗽飞沫传染,死后皮肤呈紫色,也叫黑死病;

第三类是:败血症,一般表现为寒战、高热,皮肤和黏膜出血,抢救不及时的话,患者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鼠疫进行分类。

伍连德还发现,冬天肺鼠疫出现得比较多。

西方医学界也一直认为,叮过染病老鼠的跳蚤再叮人,就会把鼠疫传播到人的身上。

直到伍连德的研究发现公开,医学界才知道,鼠疫在人类当中传播开来之后,除了老鼠和跳蚤的传播方式,也可以通过人与人互相传染。

伍连德将他的发现与针对疫情的措施向清政府发出电函,详细阐明建立全国防疫组织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重点,其中包括:

集中监控流动人口;

严格管制西伯利亚边境重镇满洲里与哈尔滨铁路;

提供更多医院,建立隔离场所;

敦促当地官员提供足够的经费以为防控之需等等。

在实验室研究的伍连德(网上图片)

催生了中国近代第一部全国性防疫法规诞生,并创建近医院—医院

最初伍连德是以瘟疫调查员的身份来到哈尔滨,在施肇基进一步推荐下,伍连德成为了从东三省到山东整个地区防疫组织的总司令。

施肇基是第一位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的中国学生。是中国第一任驻美国大使。

伍连德的防疫工作,获得东三省总督锡良的全力支持。

他的建议成为防疫重要方针,通过与邻近国家交涉取得合作,为最终扑灭疫情创造了有利环境。在实行隔离的同时,许多地方开展奖励捕鼠活动。

凡捕一鼠持之警局,给铜圆两枚,死鼠给铜圆一枚。

由于防疫措施处理得当,不到4个月,中国就成功扑灭了这场死亡达6万、震惊世界的烈性传染病,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控制大规模传染病的行动。

指挥这次防疫的伍连德,因此名扬世界。

清政府高度重视疫情,为了迅速控制疫情。长春府太守何子彰亲率官员在火葬现场督导。

为防止鼠疫再度暴发,伍连德在东三省总督锡良的赞助下建立东北防疫处,平日应诊,疫时防治,之后伍连德驻守中国东北防疫抗疫一线长达20余年。

年4月,清政府在奉天组织召开为期数周的“万国鼠疫研究会”,来自英、美、法等11个国家的34位医学代表出席,伍连德当选为会长。

伍连德发明的口罩方便又实用,受到各国医学专家的赞赏,“伍连德发明之面具,样式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

各国专家对东北抗鼠疫行动给予极高评价,伍连德被冠以“鼠疫斗士”称号。

因为“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以及发现旱獭于其传播中的作用”,伍连德更是被提名为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

候选人的保密期为50年,这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人。

伍连德的鼠疫防治是中国近代最具科学性的卫生举措,他初步确立了中国防疫制度,防疫事业也逐步兴起。

他催生了中国近代第一部全国性防疫法规诞生,并创建了近医院—医院,当时的中国防疫水平居世界前列。

                红小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dangsiduna.com/ydsdjd/5328.html